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①,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②,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③之羽,其卒章激訐④如吳聲。雖傖佇⑤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⑥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 其民迎神,詞多鄙陋, 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揚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⑦,知變風之自焉。
(《劉禹錫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注釋 ①建平——地名。三國時吳置此郡,故址在今重慶市巫山縣,這里是指夔州。②睢舞——恣意跳舞。③黃鐘——古樂十二律之一,聲調洪大響亮。④激訐——激烈而外露。⑤傖佇——指當地以粗重為特征的語音音調。⑥淇濮——即淇水、濮水,均系今河南境內的河流。春秋時期當地以民風淫靡,流行華侈之樂而著稱。⑦巴歈——指川東一帶的民歌。歈:歌。
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川東(今屬重慶市)地區的民歌。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劉禹錫來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擔任刺史,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里的民歌。此后,他以《竹枝詞》為題,創作了一批民歌體詩歌。這篇《竹枝詞序》,是特意為《竹枝詞九首》而作,并置于這一組詩之首的。
序文首先明確肯定了各地歌曲“異音而同樂”的性質與功能。這里的“四方之歌”固然是一種總體概括,但其中最重要的含義則是表現出作者對地方歌曲(民歌)的好感與認同。接著,作者詳細描述了對《竹枝詞》的觀察了解、評判認識過程:《竹枝詞》采用聯唱(對唱)的形式,用笛子伴奏,擊鼓和拍,演唱者邊歌邊舞,舞姿自由活潑,以演唱曲目多者為優勝;《竹枝詞》的音樂嘹亮激越,與古樂中的“黃鐘”律相合,而歌詞則情多意婉,近于“鄭、衛”之聲。最后,他說明自己創作《竹枝詞》是受到屈原創作《九歌》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重視民歌,創作民歌體詩,固然受到屈原的影響,同時也得益于同時代杜甫、白居易的啟發。杜甫曾居留于夔州,他在代宗大歷元年(766)所作《夔州歌十絕句》,就是學習《竹枝詞》的產物。劉禹錫十分推崇杜甫其人其詩, 自己來到夔州任職,對杜甫于此間所作詩章進行研讀借鑒,乃是情理中事。不過,杜甫《夔州歌》多是借描寫當地景物抒發個人情懷,形式是絕句。劉禹錫則是首先學會《竹枝詞》的曲調,然后配合這種曲調進行創作。創作題材直接取材于民間。因此,劉禹錫的《竹枝詞》在內容與形式諸方面都與當地流傳的《竹枝詞》更為接近。從學習民歌的角度而言,劉作超過杜作。
劉禹錫和白居易同為當時著名詩人,又是好友。白居易也作過一些民歌體詩,但劉禹錫對其借鑒不在于此類具體作品,而在于白居易為指導“新樂府運動”提出的貼近生活、反映現實、平易質樸、通俗易誦等創作主張。雖然劉禹錫詩歌創作的總體風格與白居易有別,不屬于“新樂府詩派” (通稱“元白詩派”),他的《竹枝詞》等學習民歌之作,確與“新樂府運動”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至于作者在序中列舉屈原而未及杜、白,并非引古人而自高,實在是因他與屈原一樣忠而遭謗、久貶遠荒,心靈上多了一種共鳴。當然,也正是由于久貶遠荒,才使作者真正能夠深入民間,發現其中的美好因子,并通過對這些因子的學習借鑒、提純升華,開拓出藝術與人生的全新天地。
上一篇:《空山靈雨》弁言|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笠澤叢書》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