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李夢陽·秋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黃河水繞漢宮墻,河上秋風雁幾行。
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①
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月橫空冷戰場。②
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
【注釋】 ①客子:即游子,作者自謂。野馬:指春天陽氣發動所形成的游氣。《莊子·逍遙游》: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此借指秋風吹起的塵沙。弢 (tao)箭: 弓箭,弓袋叫弢。②飛挽: 飛芻挽粟的省說,意為迅速運送糧草。此指飛速運送糧草的船只。
【鑒賞】 明宣宗以后,蒙古族的軍事勢力已構成西北邊境的嚴重威脅。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1500)秋,任戶部主事的李夢陽奉命犒勞榆林軍,來到西北邊疆,《秋望》 即是此次犒軍時所作。
首聯寫黃河一帶的秋景: 黃河之水繞秦漢時所筑防邊城墻流逝,秋風蕭瑟,大雁成行,廣漠的邊塞原野透出一種荒涼氣息。“黃河水”,“秋風雁”都是詩人親眼所見,既道明地點,又點出節令,緊扣詩題 “秋望”。
頷聯上句寫詩人作為朝廷的使者,不辭辛苦到邊塞犒軍的情景。下句寫邊防將士意氣風發,捍衛邊塞的勇武之志。“天狼”,星名。《晉書·天文志》有“狼為野將,主侵略”之說,故古人常以 “射天狼”表示抵御外族入侵。詩人來到邊關,看到將士們身著戎裝,彎弓搭箭,欲射 “天狼”,大有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 《從軍行》) 的英雄氣概,由衷地感到喜悅和振奮。
頸聯緊承上聯,而辭氣由昂奮轉為深沉。黃河古渡口黃塵彌漫,看不清飛,流直下的運送糧草的船只; 秋月慘淡,黃河岸邊的古戰場一派冷寂蕭森景象。古渡口的忙碌,是戰前的準備,古戰場的冷清是戰前的沉寂,二者形成鮮明的對照,給人以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詩評家謂“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 (《苕溪漁隱叢話·上卷十三》引 《呂氏童蒙訓》)。這一聯中的“迷”、“冷” 二字便是響字,含意十分豐富。尤其 “迷”字下得精切,既顯現了黃河渡口的繁忙,同時也使人覺得這仿佛是詩人凝目眺望產生的幻覺。詩人所處時代已是明王朝日益衰落之期,那飛芻挽粟、大軍挺進的景象也許只是詩人的一種幻想和希望罷了。因此當詩人看到那慘淡月光籠罩下冷清的古戰場時,心靈受到巨大的震動,禁不住從心底升起一股寒意,詩人熾熱的愛國心在顫抖,他目注蒼穹,面對廣漠的塞垣,發出了深沉的詢問: “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郭汾陽,即郭子儀。唐玄宗時郭子儀曾任朔方節度使,肅宗時因平安史之亂有功,封為汾陽王。這兩句集抒情與議論于一體,寫出了渴望良將安邊的心聲: 從古以來,鎮守北方的多是有勇有謀的將軍,而今的守將有誰是郭子儀那樣的人才呢?李夢陽曾數次奉命到寧夏、榆林等地犒軍,對邊患的嚴重性深有體會,因而希望良將出世的詩句常見筆端。如 “可憐回首鼙鼓急,幾時重起郭將軍”(《秋懷》八首其二),“嗚呼楊石今已無,安得再生此輩西備胡”(《石將軍戰場歌》) 等皆是,而 “只今”一語來得更加直接強烈,吊古傷今,反詰有力,表現了詩人關心邊防的殷殷愛國情。
此詩通過對凄清蕭條的黃河秋景和冷落荒涼的戰地風云的描寫,感嘆當今沒有郭子儀那樣力挽狂瀾、扶危定傾、安邊衛國的人物,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思。該詩一反李夢陽的模擬作風,筆力雄渾,悲涼慷慨,很有氣魄。
文章作者:楊勇
上一篇:愛國詩詞《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屈大均·秣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