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汴河曲》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李益早年懷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志向,在塞上戎馬間度過了他青壯年的悠悠歲月。但終究未能大有作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他非常失意地離開了軍幕,開始了漫游江淮的閑散生活。《汴河曲》大約是這個時期李益登臨隋堤時寫下的一首懷古之作,由唐至今,一直為歷代讀者所傳誦。
詩題中的“汴河”,又稱汴水,是唐宋人對隋煬帝楊廣所開通濟渠末段的習慣稱呼。它是大運河的一段,起自河南滎陽,東到江蘇盱眙入淮,因該渠從滎陽至開封一段為古汴水而得名。隋大業元年(605),煬帝為了游樂江南,先后調集了百余萬民工開鑿通濟渠,沿渠兩岸修筑長堤,堤上遍植楊柳,史稱隋堤。為了享樂的需要,煬帝還在汴河之濱建造了一個十分豪華的行宮。由于這個無道昏君個人窮奢極欲,對人民橫征暴斂,在位不過十來年,便落得個國亡身喪的可悲下場。李益正是在隋堤上緬懷歷史,漫步行吟,借此詩抒發了自己吊古傷今、感慨興亡的抑郁情懷。
“汴水東流無限春”,詩一下筆從眼前自然景物寫起,展現了汴河無邊春色。然而,“隋家宮闕已成塵”,雖說春色依舊,堤柳猶存,但往昔富麗豪華的隋宮已經衰敗零落,變成一片令人傷心慘目的廢墟。只有那少許斷井頹垣,還可偶爾供人前來憑吊。“隋家宮闕”,據南宋劉義慶《大業雜記》載,隋煬帝在通濟渠沿線,從東都(洛陽)到江都(揚州)二千余里,每兩驛建置一座宮殿,共設行宮四十多座,專供其游樂享用。“已成塵”三字,以夸張的筆法極寫昔日隋宮的豪華已完全消失,不復存在,這與上句所寫汴河春色形成鮮明對比和強烈反差,以見出人世滄桑巨變,寄托了歷史興亡感。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兩句詩,抓住隋堤柳色這一典型景物,著重抒寫詩人難以抑制的吊古傷今之情。長長的隋堤上,惹霧含煙的楊柳婀娜多姿,春風徐徐吹來,柳絮飄飛如雪。如此美好春光,本來令人欣賞流連;但由于它與隋朝的盛衰興亡緊密綰結在一起,因此詩人面對隋宮成塵的現狀,感慨橫生,喟嘆不已。在詩人看來,那滿堤煙柳,正是煬帝身死國滅的見證;那漫天楊花,恰是隋煬帝荒淫亡國的象征。仰觀歷史,俯視現實,雖然亡隋之鑒不遠,但中唐統治者并未認真汲取歷史教訓,將會使后人復哀唐人。所以詩人憂患深沉地發出告誡: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緣何而愁?確因觸景生情,吊古傷今,“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這首七絕詩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通過隋代行宮今昔盛衰的對比,突出地表達了鑒古惜興亡、寓諷警當世的思想主題,寫來情景渾融,意境層深,十分耐人咀嚼尋味。
上一篇: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選一)》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敬芳《汴河直進船》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