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菩薩蠻》中外哲理詩賞析
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分兩路渡江。一路是主力軍,陷南京,直指臨安(今杭州),追宋高宗趙構,擾亂浙東。另一路從湖北進軍江西,追隆祐皇太后(趙構的伯母)。隆祐由南昌倉猝南逃。金兵一路追到造口(今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劫掠殺戳,民不聊生。時隔四十七年,詞人任江西提刑獄路過造口,回想起這段往事,觸景生情,感慨萬端,題寫了這首痛心疾首之作。
開始兩句“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寫的是近景。它突兀而起,氣勢恢宏。郁孤臺:在今贛州市西南。詞人巧妙地通過“郁孤”的語音語義,隱寓著抑郁孤憤的心情。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為清江,經贛州市到造口,朝東北方向注入鄱陽湖。流水中流淌著逃難人們的眼淚,也流淌著詞人的眼淚,流淌著國破家亡的傷心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寫的是遠景。長安為漢朝、唐朝京城,這里指北宋的汴京。這兩句是說,向西北方向眺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這里不僅表達了詞作者痛惜祖國山河破碎,國事日非,渴望擊退金兵收復失地的雄心,也隱隱透露出恢復事業的艱辛與感嘆。
詞的下半闋即景抒情,調子變得高昂起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鼻嗌诫m然擋住了人們的視線,卻擋不住東流的江水,江水到底沖破了青山的重重包圍,一直奔騰向前。這兩句詞高度概括了一個富有普遍意義的哲理:腐朽勢力永遠擋不住進步潮流。從中也抒發了詞人像江水沖破崇山峻嶺,矢志不渝地為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的堅定信念。祖國要統一,人民要團圓,這是不可遏止的歷史潮流。
緊接著筆鋒陡轉,“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江晚即黃昏時的江邊。愁即國恥未雪、壯志未酬、有家難歸的抑塞不舒之愁苦。結尾“聞鷓鴣”包含有兩層意思:據說鷓鴣其志向南, “飛必南向,不徂北也。”象征著淪陷區人民向往祖國統一的愿望與呼聲。再者,古人認為鷓鴣的鳴叫聲諧音為“行不得也哥哥”,詞人以此照應上闋,進一步描述恢復大業的艱難和曲折。如泣如訴,渲染了全詞蒼涼沉郁的氛圍。
縱覽全詞,詞人句句寫山,行行寫水。上半闋開始寫“清江水”,接著寫“無數山”。下半闋即景抒情,把山與水揉合一起,不僅突出了詞豐富的意蘊,而且烘托了詞人極為復雜的心境。
上一篇:《雪萊·自由》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陳欣心·落花》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