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
《詩經(jīng)·邶風》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序》 云: “靜女,刺時也。衛(wèi)君無道,夫人無德。” 所謂 “衛(wèi)君無道”,指衛(wèi)宣公強占兒媳的丑事。衛(wèi)宣公為他的兒子伋娶齊國女,將成婚,聞女美欲自娶,便于黃河邊上建造新臺,待齊女初入衛(wèi)境,即將她截留,據(jù)為己有。細看 《靜女》 所寫,全與此事無涉; 而緊接《靜女》 之后的 《新臺》,則確系諷刺此事的詩篇。
《靜女》 共三章,每章四句,是以男子口吻寫幽會之樂的民間情歌。
第一章寫男子赴約。“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兩句,就時間說,包含從前與現(xiàn)在; 就內(nèi)容說,包含約言與實踐。就是說,那位嫻靜而姝麗的姑娘事前跟“我” 約好: 她準時在城角等我。“我” 準時來赴約,那位姑娘果然已在那兒相待。一個趕來了,一個已在等,一下子撲上去,效果如何?下面又怎樣寫?要知道,詩人才寫了兩句啊!
“文似看山不喜平”。愛情呢?有點跌宕才更有味。于是,“靜女”和詩人,都用了 “跌宕法”。“愛而不見” 中的 “愛”,舊注多解為“喜愛”。“靜女” 既然“俟我于城隅”,“我” 又那么“喜愛”她,為什么會看“不見”?看來遵照舊注,顯然講不通。查《魯詩》,此字意為隱蔽也; 這就順暢了。“靜女”是想考驗一下男方呢?還是單純和他開玩笑? 一時弄不清。總之,她故意躲藏起來了。小伙子左看右看看不見,疑心她變了卦,直急得一面 “搔首”,一面 “踟躕” (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靜女” 偷看到這情景,當然很開心,也就出來了。
如果說第一章用了跌宕法,那么第二章便用了簡省法。詩文忌平也忌全,把什么全寫出來,不僅浪費筆墨,而且了無余味。當然,簡省是有原則的。有高度藝術(shù)水準的簡省,是指某些重要的東西雖然沒有明寫,卻可以從已經(jīng)寫出的東西中得到暗示。《靜女》 第一章經(jīng)過戲劇性的跌宕,男女突然相會,其驚喜、狂歡的情景是不難想見的;然而在第二章里,卻只寫了姑娘給小伙子贈彤管,豈不是太簡了? 不錯,的確簡略些,但簡得很得當。因為寓繁于簡,簡中見繁。姑娘對小伙子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很明朗: 始而約會,繼而踐約,幽會之時又贈禮物,情意纏綿。那么,詩人未寫的許多東西,不是都可以任憑讀者去冥思默想,得其仿佛嗎? 更何況,這篇詩是用男主人公把玩禮物、睹物思人、追求幽會經(jīng)過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所以只提姑娘贈物就夠了,別的什么都無需說,要說也不好意思說。
第三章便寫睹物思人。第二章里姑娘所贈的 “彤管” 究竟是什么,古今學者聚訟紛紜。因為筆有筆管,樂器中也有管樂器,而“彤” 的意思就是 “紅”,所以有人說 “彤管” 就是紅管筆,有人說它是紅色的管樂器,朱熹 《詩集傳》 則說 “未詳何物”,態(tài)度很謹慎,對于 “彤管” 的解釋,還涉及對于 “靜女” 身份的評估。鄭 《箋》 認為 “靜女” 有德,可 “為人君之配”,換掉衛(wèi)宣公的那位 “無德” 的“夫人” (原來的兒媳婦); 現(xiàn)代研究者中,也還有人認為 “靜女” 屬于貴族,其根據(jù),就是她有紅管筆。她是貴族,那么接受她的紅管筆的男子,也就不可能是平民。其實,如果聯(lián)系第三章,問題就很簡單。第二章“貽我彤管” 和第三章 “自牧歸荑”,本來是一回事。“貽” 和 “歸”(kui,通“饋”),都是贈送。“荑” 是初生的茅草,紅色。第二章稱 “彤管”,是為了和 “孌” 協(xié)韻,第三章改稱 “荑”,是為了和 “異”、“貽”押韻。實際上,它不過是“靜女” 順手摘來的一株紅草。
摘茅草贈情人,似乎太寒傖; 然而物微正為了表現(xiàn)情重。愛情,詩情,俱從此升華。“我” 初得贈品,便把它擬人化,親熱地稱“女”(同 “汝”,你也。下同),贊美說: “草兒啊草兒紅光閃,你這么美啊我喜歡。” 分別以后,先是稱贊那株草兒真是美,美無比,接著又解釋說: “不是你草兒美無比,只因為你是那美人親手贈我的。” 《尚書大傳·大戰(zhàn)》 云: “愛人者,愛其屋上之烏。”這里表現(xiàn)的正是這種感情。如果“靜女” 的禮物本身很珍貴,那么這種睹物思人、物以人重的情感也就相對削弱了。
上一篇:《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蘇軾《韓干馬十四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