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宮(七律)》
李商隱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 《后庭花》!
題目 《隋宮》,指的是隋煬帝楊廣在江都營建的行宮江都宮、顯福宮和臨江宮等等。
首聯點題。意思是: 長安本是 “帝家”,現在卻想把江都作為“帝家”。什么原因呢? 沒有明說。這要從上下對比中去領會。把上句“紫泉宮殿鎖煙霞” 解釋成 “長安的宮殿棄置不用,為煙霞所鎖”,似乎不大確切?!盁熛肌?不以人的去留為轉移,不能說宮殿有人住,就沒有 “煙霞”,沒人住,“煙霞” 就來占領它。詩人把長安的宮殿和“煙霞” 聯系起來,意在表明它巍峨壯麗,高聳入云。王維的 “云里帝城雙鳳闕”,白居易的 “宮闕入煙云”,都可作為例證。用 “紫泉”(長安的一條水)代替長安,也是為了選有色彩的字面與“煙霞” 相映襯,從而烘托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這樣巍峨壯麗的長安宮殿,不是滿可以作為 “帝家”,長住下去嗎? 為什么要讓它空“鎖” 于 “煙霞”之中,卻“欲取蕪城(江都)作帝家”呢?不言而喻,就因為江都的行宮更豪華,在那里更好玩。對于一味貪圖享樂,而又大權在握、為所欲為的皇帝來說,哪兒好玩就到哪兒去玩。據史書記載: 楊廣不僅開鑿了二千里的通濟渠,沿途筑離宮四十余所,多次到江都去玩; 還開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擬通龍舟,置驛宮”,準備到杭州去玩,只是未及實現罷了。
首聯點出 “欲取蕪城作帝家”,按照邏輯,頷聯就應該寫怎樣“取” 蕪城作帝家了。詩人并沒有違背這一邏輯; 卻不作鋪敘,而用虛擬推想的語氣說: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如果不是由于印把子落到了李淵的手中,楊廣不會以游幸江都為滿足,他的錦帆,大概一直要飄到天邊去吧! 這就既包含了 “取” 蕪城作帝家,又超越了 “取” 蕪城作帝家。更重要的是,還表現出楊廣的窮奢極欲導致了亡國的后果,而他還至死不悟。其用筆之靈妙,命意之深婉,真出人意料之外!
頸聯更是公認的佳句?!墩衙琳惭浴?說它 “興在象外,活極妙極,可謂絕作”,是當之無愧的。怎么個妙法呢? 讓我們作一些分析。按這兩句詩,涉及楊廣逸游的兩個故實。一個是放螢: 楊廣曾在洛陽景華宮搜求螢火蟲數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巖谷”; 在江都也放螢取樂,還修了個 “放螢院”。另一個是 “栽柳”: 白居易在 《隋堤柳》 中寫道: “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應將此樹映龍舟。” 這兩個故實,自成對偶,可以構成律詩中間的一聯。但李商隱卻不屑于作機械的排比,而是把 “螢火” 和 “腐草”、“垂楊” 和 “暮鴉” 聯系起來,于一 “有” 一 “無” 的鮮明對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國的歷史教訓?!坝诮窀轃o螢火”,這不僅是說當年 “放螢” 的地方如今已成廢墟,只有“腐草” 而已; 更深一層的含意是,楊廣為了 “放螢”夜游,窮搜極捕,使螢火遭受浩劫,至今腐草也不敢生螢?!敖K古垂楊有暮鴉”,當然渲染了亡國后的凄涼景象; 但也另有深意。上句說于今“無”,自然暗示昔年 “有”; 下句說終古“有”,但“有” 的背景,卻昔非今比。昔日楊廣 “乘興南游”,“千帆萬馬”,水陸并進,鼓樂喧天,旌旗蔽空; 隋堤 “垂楊”,“暮鴉”來棲,經歷過何等富麗豪華的景象! 而在楊廣被殺、南游已成陳跡之后,烏鴉雖然仍于日暮之時飛到隋堤“垂楊”上過夜,但往日繁華,都已經煙消云散,何等寂寞! 就藝術構思說,這兩句都包含著今昔對比; 但在藝術表現上,卻只表現對比的一個方面,讓讀者從這一方面去想像另一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蘊藉。
尾聯活用楊廣與陳叔寶夢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設、反詰的語氣,把揭露荒淫亡國主題提高到新的境界。陳叔寶是歷史上另一個以荒淫亡國著稱的君主。他亡國后投降隋朝,和隋朝的太子楊廣很相熟。楊廣當了天子,乘龍舟游江都的時候,夢中與死去的陳叔寶及其寵妃張麗華等相遇,請麗華舞了一曲 《后庭花》?!逗笸セā?是陳叔寶所制的反映宮廷淫靡生活的舞曲,被后人斥為 “亡國之音”。詩人在這里特別提到它,其用意是: 楊廣是目睹了陳叔寶荒淫亡國的事實的,卻不吸取教訓,既縱情龍舟之游,又迷戀亡國之音,終于重蹈陳叔寶的覆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他如果在地下遇見陳叔寶的話,難道還好意思再請張麗華舞一曲 《后庭花》 嗎? 問而不答,余味無窮。楊廣當然不可能回答了,詩人是希望當時和以后的統治者作出回答的。
李商隱的兩首 《隋宮》 都把揭露的矛頭集中于煬帝的逸游,而未觸及開運河,也表現了他的卓識。皮日休的 《汴河懷古》 詩,可與此相補充,錄如下: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當然,運河客觀上溝通南北、便利交通的好處,在封建社會里也會被統治者用來聚斂民脂民膏。從這一方面說,李敬芳的 《汴河直進船》 又可與皮日休的詩相補充: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上一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隋宮(七絕)》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