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重有感》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商隱
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臺,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這是一首政治抒懷詩。唐中葉后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文宗于大和九年(835)與宰相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密謀,由韓約奏稱左金吾大廳后石榴樹上夜降甘露,誘仇士良等宦官前往驗看,擬趁機殺死他們。仇等來到左金吾大廳發覺有伏兵,忙奔回殿上劫持文宗入后宮,隨即率兵殺死李訓、鄭注等千余人。不曾參與的宰相王涯也被殺害。史家稱為“甘露之變”。
詩人曾就此事寫過兩首排律表示自己的憤慨,題為《有感》。其后文宗被軟禁,國勢危急,昭儀軍節度使劉從諫三次上表聲討仇士良等宦官的罪惡,并愿興師以“清君側”,于是,作者又寫了這首七律,對劉從諫的態度表示歡欣,并予以肯定,盼望討伐軍早日出師,所以題之為《重有感》。
由于詩人憂國情深,在詩中表達了對劉從諫的殷切期望。起句先明示其有興師討賊之優越條件。玉帳,主帥的軍帳的美稱;牙旗,大將出征的軍旗,二者指劉的軍隊;當時劉統轄澤、潞等州,出兵討伐長安有居高臨下之優勢,所以說“得上游”。第二句則以一個“須”字寫這是劉義不容辭之責任,是見作者對劉望之殷、責之切。頷聯詩人運用兩個典故,進一步闡述看法:竇融,東漢初年任河西即函關以西五郡大將軍,聽說劉秀將討伐隗囂,上表問出兵日期,準備效力;陶侃,東晉時的荊州刺史,蘇峻叛亂時被推為盟主,領兵直抵東晉京都石頭城(今南京市)進行討伐。用“已來”、“宜次”前賓后主,借用典故,既肯定了劉上表對宦官聲討,又委婉地提醒他應如同陶侃那樣用實際行動進行平叛,敦促之中隱含著批評。頸聯二句用“豈有”、“更無”關合相應,上句以“蛟龍”比喻皇帝身為一國之君,無受制之理;下句則以“鷹隼(sun)高秋”言解受制條件,明示大義,感慨之中復含憤郁,含蘊著對于方鎮坐視朝廷危難之不滿。尾聯“早晚”猶“多早晚”,以不定之詞,于熱望中透示憂心如焚之情。幽,暗,指鬼神;顯,明,指人。星關,即北極星,代表皇帝所居之所。雪涕,掉淚。“甘露之變”,殺死許多無辜之人,使人與鬼共憤,而幾時才能收回被宦官們盤踞的宮廷,讓君臣收起淚水,化悲為喜呢?這種大膽的設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表現出作者的正義感。
這首詩的立意,受杜甫“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的啟發,其風格也酷似杜甫的《諸將五首》,其議事論據的嚴密精切,語言的沉郁頓挫,以及虛字的錘煉照應,都顯示出他不同凡人的襟抱。
上一篇:李白《重憶》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李商隱《重過圣女祠》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