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無名氏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①。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②。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飲馬長城窟行》,《昭明文選》題為樂府古辭。郭茂倩釋其題云:“言征戍之客至于長城而飲其馬,婦人思念其勤勞,故作是曲也。”如此說來,當是民間之作。
前八句寫相思。思婦對丈夫朝思暮想,年復一年,沒有盡頭,可謂綿綿無窮,悠悠深長。這一情狀,意會尚可,言表則難。然而“青青河畔草”,茫然一片,遠遠望去,連綿不斷,直逼天邊。這景況與思婦纏綿相思的情狀極為相似。于是作者順手拿來置于篇首,起興作比,將無形的情思化為有形的物象,借有形的物象來表現無形的情思,渾融不隔,逼真貼切,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可謂構想絕妙,不可多得,難怪后世詩人襲用此句者甚眾。起興之后,作者便抓住夢見這個細節去揭示思婦相思的微妙心理。“遠道不可思”,是說思而不得見,這是一層。接著說夜晚夢見之,就在我身傍,又是一層。最后是夢醒幻境去,“各在天一涯”。這里把思婦相思的心境,寫得既有層次又有變化,纏綿不絕,深婉動人。前八句每兩句一韻,變化急促,聲韻流轉。還運用頂針格,造成上遞下接,蟬聯不斷的語感。這些藝術手段,對表現深婉纏綿的情思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中間四句抒發思婦的相思之苦。詩中說枯桑四面經風,深知天風的大小;海水無遮露天,頗明節候的冷暖。這里借用比喻揭示思婦這樣的心理:只有身臨久別之境的我自己才真正了解孤居相思的痛苦,其他人是不會知曉的。所以別人只顧自個兒的歡愛,不肯來安慰思婦。抒寫相思之苦,不具體陳述如何痛苦,只說只有思婦自己才深知其苦。這種寫法很高明。不僅在表達上顯得更有力度,而且省去許多筆墨,留下空白讓讀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借以收到以虛代實的效果。
既然“誰肯相為言”,那當然只有自遣其苦了。可是作者沒有這樣順接下去,而是將筆鋒一轉,引出“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的情節,寫思婦接讀丈夫的書信。這種反接的藝術處理,不只是取得了跌宕錯落的藝術效應,重要的在于辟了新情境,讓思婦接受新刺激,把她的相思之情引向一個新的層面上來,突出主題的表達。對一個長期孤居的思婦來說,突然接到丈夫的書信,自然喜出望外,甚至驚喜若狂,內心會立即泛起相會終有期的幻想。所以她馬上呼兒取出書信,長跪細讀。可得到的卻是:“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這兩句的基本意思是保重待歡會,相思終無期。如果不能不說這信息會給思婦帶來一點心靈上的安慰的話,那么這一點安慰也被相會終無期的哀怨淹沒得無影無蹤了。此時的思婦,欣喜消失了,幻想破滅了,只好重新回到漫長的相思中去,品嘗同心而離居的苦澀和哀怨。這便是本詩思婦的形象。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又云:“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這首詩的結句正是放得開的一個范例。它憑借其情長意亦深,哀怨有余音的豐富情韻,引發讀者構想思婦讀罷書信后的情狀,體味思婦歡會終無期的痛苦,領略“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的深情。
這首詩通過一個民間婦女對長期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現了夫妻相愛的摯情。形象鮮明意蘊豐富,語淺情長,風格哀宛,頗具民歌情調,是一首很好的思婦辭。
上一篇:《黃庭堅·阮郎歸》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馮延巳·鵲踏枝》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