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唐山水詩鑒賞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這是一首送別詩。說它是送別詩,卻 一句也沒涉及送別之時、之地、之事,通篇皆是巴蜀山水及風情民事; 應該說它是一幅山水畫,可畫的并不是眼中景,而是意想中的梓州風光。山水和民風似乎與送別并無必然聯系,但是王維就是用這些完成了一首主題鮮明、寓意深厚、令人振奮的惜別之作。
詩的前四句,便以淋漓潑墨,勾畫出一幅壯美迷人的風景圖。首聯呈現的是重巒疊嶂的群山,高聳云天的林木,同時還配有一片杜鵑熱鬧的鳴叫,使萬壑千巖為之振響。詩的開篇視覺與聽覺并用,圖象與音響齊出,神韻俊邁,氣勢飛騰,顯露出巴蜀雄偉壯觀的山形地勢和勃勃生機。
頷聯接著畫出了一場夜雨過后,山間道道飛泉,懸空而下,遠遠望去,就象從樹梢上傾瀉下來一樣。看來這里不僅地勢好,天時也好,大自然造物主恩賜給這塊土地以巍峨的山、蔥蘢的樹、充沛的雨水,使之得天獨厚,占有著天時地利的優越條件。至此,山、樹、鳥、水一一展現出來,景物遠中有近,靜中有動,畫面完整協調,有層次,有縱深,極富立體感。使人深深感受到一種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美。這聯的“山中”承首聯的“山”,“樹杪”承首聯的樹,承上啟下,天然工巧,正如前人所評:“興來神來,天然入妙,不可湊泊”(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王維真不愧是寫景的高手。
以上為詩的第一段,下邊是第二段。頸聯是說,巴蜀的婦女至今還用橦布繳納租稅,人們常常為了一點種芋的田地而發生爭斗,甚至于打官司。用橦樹花織布是上古時期四川一帶的僰人發明的,到唐代這種布仍大量生產。芋,就是芋頭,人們在田邊垅頭種芋,代糧充饑,以度荒年。可見這里的經濟并不發達,人民的生活仍較窮困,空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不能充分利用,其原因何在呢?無疑是治理不當。言外之意就是說,這里缺少一個能統籌規劃、善于治理、賢達干練、有膽有識的父母官。這樣很自然地引出了李使君的赴任。前面的寫山、寫水、寫民風,都成了李使君就任的鋪墊。同時這句又為下面詩情的發展設下了伏筆。
詩的末聯是直接對李使君提出忠告。從上述的民情可以推斷出,李使君的就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任重道遠,不可等閑視之。那么李使君應該怎么辦呢?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文翁是漢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在他任職期間,積極開辦文化教育,選拔優秀人才進京學習,學成之后回蜀推廣文化,從而使蜀地大大開化。在文翁施行過教化的土地上,后者怎能不效法先賢去教化當地百姓呢?品味這兩句,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在熱切地對李使君說: 你一定會記著文翁的榜樣,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干出一番大事業來的。這里用文翁來比李使君,可謂切人、切事、切地,并且在用典之中寄厚望,顯得十分得體。應該說這兩句才是全詩的關鍵,是作者寫作此詩的真正用意。
全詩結束了。掩卷而思,我們可以體會到,這首詩景為情而設,情由景而生,結構謹密完整,前后融匯貫通,全詩緊緊圍繞李使君即將赴任的梓州步步展開,層層深入,寫出了作者的希望與勸勉,一腔真情貫注其間。這種奇特的手法,使它擺脫了一般惜別之作的浮泛和平庸,顯得別有新意,耐人尋味。
然而,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深深吸引讀者,歷代傳誦不衰,主要由于詩人以其生花妙筆,畫出了我國西南山區雄秀的自然景觀,令人賞心悅目,神往不已。
上一篇:蘇軾《送楊杰并引》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湯顯祖《送袁生謁南寧郡》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