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大中祥符進士。曾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的身份與韓琦并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使,鎮(zhèn)守西部邊塞,抵御西夏入侵,屢建戰(zhàn)功。政治上主張革除時弊,官至參知政事。曾積極提出改革方案,終因保守派阻撓而未能實行。文學(xué)上詩詞散文并擅。有《范文正公集》。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
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
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說明
岳陽樓在湖南岳陽,是天下勝景。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時,請范仲淹寫了這篇文章。其時,滕子京因故被貶,謫守岳州。范仲淹提出的改革方案,亦告失敗,從參知政事任上,出為陜西河?xùn)|宣撫使兼陜西四路安撫使,又遷任鄧州。因此,本文對岳陽樓的重修一筆帶過,著重描寫岳陽樓四周景色和洞庭湖上陰晴明晦、風(fēng)雨變幻所引發(fā)的悲喜之情,以暗扣宦海風(fēng)云、個人遭際之進退,進而抒發(f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宏闊胸襟,體現(xiàn)了古之仁者為國為民的崇高憂樂觀。本文多用駢文句法,藻飾華美,音節(jié)爽朗,頗具詩的韻味,故被當(dāng)時的古文家尹洙評為古文的“傳奇體”。
集評
王正德曰: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尹師魯讀之曰:“此傳奇體耳。”
——宋·王正德《余師錄》卷一
金圣嘆曰:中間悲喜二大段,只是借來翻出后文憂樂耳。不然,便是賦體矣。
又曰:一肚皮圣賢心地,圣賢學(xué)問,發(fā)而為才子文章。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
樓迂齋評:首尾布置與中間狀物之妙,不可及矣。然最妙處在臨末斷遣一轉(zhuǎn)語。乃知此老胸襟度量,直與岳陽洞庭同其廣。
——清·顧兗《文章規(guī)范百家評注》卷六引
吳楚材曰: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憂樂一段正論。以圣賢憂國憂民之心地,發(fā)而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九
余誠曰:通體俱在謫守上著筆,確是子京重修岳陽樓記,一字不肯茍下。圣賢經(jīng)濟,才子文章,于此可兼得之矣。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過珙曰:惟賢者而后有真憂,亦惟賢者而后有真樂,樂不以憂而廢,憂不以樂而忘,此雖文正自負之詞,而期望子京隱然言外,必如是,始得斯文本旨。
——清·過珙等《詳訂古文評注全集》
浦起龍曰:先憂后樂兩言,先生生平所持誦也。緣情設(shè)景,借題引合,想見萬物一體胸襟。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七十三
上一篇:王維散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原文賞析
下一篇:范成大散文《峨眉山行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