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山》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南京市東郊約23公里處。因四面重嶺似傘,所以古稱傘山。又因山中盛產當歸、甘草、野參、茯苓等可以養生的藥草,故又名攝山。棲霞有3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宮,又名鳳翔峰,海拔284米。東、西峰分別為龍山和虎山。山上遍植楓樹、烏桕,每當深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向以“棲霞紅葉”而聞名遐邇。南京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座落在中峰西麓的棲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年間(公元483—493年)。當時隱居在山上的高士明僧紹舍宅為寺,請智度和尚住持,寺名“棲霞精舍”,山便由此而得名。及至唐代,該寺與山東臨清靈巖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臺國清寺,并稱為我國“四大叢林”。寺前有御碑亭,內有“明征君碑”一方,由唐高宗李治撰文,書法家高正臣書寫,為紀念明征紹謝絕征他為國子監博士而立,碑陰有“棲霞”兩大字,傳為唐高宗御筆,該碑為江蘇現存的3塊唐碑之一。毗盧殿東南,有一座著名的舍利塔,全部用白石雕成,5級8面,高約18米,壁上有浮雕,刻4天王像及諸佛像經文、西南面鐫普賢像,塔基浮雕著表現佛祖釋迦牟尼一生的八相圖,雕刻精美,是我國藝術史上的珍品,該塔現已列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后千佛巖上,共有石窟294龕,每龕刻有佛像數不等,共有佛像515尊。號稱千佛。遠望如“蜂房鴿舍”,因其雕鑿年代早,故有“江南云崗”之譽,是我國南北朝時代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
〔古詩文賞析〕 游棲霞寺 唐·皮日休
不見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蓮吟次缺,青靄坐來銷。
泉冷無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時石上月,相對論逍遙。
開篇即稱:“不見明居士,空山但寂寥。”這兩句看似突兀,實則與詩題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內涵也十分豐富。首先,它點出了棲霞寺所處的地理位置(空山)和寺的主人(明居士);其次,它暗示了詩人“游棲霞寺”的目的在于訪友;第三,它不僅渲染出棲霞寺空曠寂靜的氛圍,而且透露出詩人訪友不遇的淡淡惆悵,同時為以下的寫景抒情張本。
“白蓮吟次缺,青靄坐來銷。”上句是說在白蓮吟處缺少吟白蓮的人。細味全詩,可知此時正值夏日三伏,寺內有白蓮盛開,詩人因此為無人共賞對吟而深感遺憾。從中也可見其友人的風雅和詩人同他的詩文交誼,下句寫詩人坐看青色的云氣從身邊緩緩飄散開去,這是高山所特有的景象。所以,這一細節不只傳達出詩人獨坐的悠閑之趣,還在前聯寫山“空”的基礎上,巧妙地烘托出山的高峻。
由于友人不在,詩人只得獨自游覽。他信步走去,騁目四望,細細觀賞和品味這眼前的一切。“泉冷無三伏,松枯有六朝。”這是詩人俯仰之間所見,也是最令他動心的景色。山泉清涼澄凈,沁人心脾,古松盤根錯節,姿態龍鐘。這真是一個清幽無比的絕妙處所,置身其中,不僅絲毫感覺不到盛夏的酷暑,而且能夠忘卻塵世的喧囂。這一藝術效果的產生,得力于詩人頗見功力的造句。他先將“泉”、“松”置于句首,使其形象十分突出醒目;繼用“冷”、“枯”予以形容,描狀極為精確,最后又以“無三伏”、“有六朝”加以點染。從而賦予自然界中常見的泉和松以深山所特有的天然野趣和幽僻色彩,并暗示山寺歷史的悠久。與此圖畫相應,這兩句在詞語對仗的同時,還在音節上采用了對拗的形式,更增加了清幽高古的意味。眼前這自成一統、別有天地的環境是如此純凈美好,早已沖淡了詩人的惆悵,他整個身心都沉浸在這境界之中,只覺得心境與物境完全融為一體。他由此想到,什么時候能見到友人,待月亮升起的時候,在石上相對坐論逍遙呢?結末“何時石上月,相對論逍遙”這兩句,既是情語,也是景語。它抒發了詩人清高絕俗的襟懷和瀟灑自然的雅興,同時又是詩人在想象中描繪的一幅詩意濃郁、興味悠長的圖畫。
這首詩與其說是一篇游記,不如說是一幀清新幽美的淡墨小品。畫面上出現的種種景物,例如白蓮、青靄、冷泉、枯松、清月、空山,無不具有清淡幽冷的色彩。透過由這些景物組成的意境獨特的圖畫,讀者可以想象出棲霞寺的深藏幽僻,其友人的風神、情趣,還可以體味出詩人自己閑適淡泊的高情遠意。而作者并未著力渲染,文字簡潔素淡,從中也可見其手法的空靈含蓄。
(張明非)
〔現代散文〕 在霜華濃重的季節,你若有機會訪問虎踞龍蟠的南京城,那么,在領略過中山陵的壯麗、雨花臺的肅穆、莫愁湖的幽雅、玄武湖的寥廓之后,千萬別忘了“金陵第一明秀山棲霞”。
棲霞座落在南京東北,揚子江畔。這里風景如畫,尤其是那經霜的楓葉,豐姿綽約,絢麗無比。
昨天,我們結伴來到了這里。一轉過山門,驀地里就見一座“火焰山”聳立在面前。啊,這就是千百年來蔚為奇觀的棲霞紅葉!漫山遍野,層林盡染。我凝神審視,卻發現紅葉閃爍著不同的色彩:或橙黃,或橘紅,或黃中帶紅,或紅里透紫,偶爾還夾雜著一兩株青翠的松柏,顯得別具韻味。這哪里是紅葉呢?簡直是五彩繽紛的花海,不僅瑰麗,而且壯觀。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詞家長篇累牘地吟詠她。我驚嘆過晚唐詩人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以為精確而鮮明地刻劃了楓葉的嬌艷和綺麗。但和現在一比,卻又深感不足以表達眼前的美景。我不知杜牧過金陵、泊秦淮時是否上過棲霞、賞過紅葉?也許沒有吧,否則的話,一定會留下更精絕的佳句。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游伴。游伴不以為然地說,紅葉在你看來,似火焰,如飛虹,象征著奮發向上,欣欣向榮。可在古代詩人眼中,丹楓紅葉,從來都是為他鄉游子寄托離情別緒的。對比之下,杜牧的意境就顯得清新自然了。游伴的話說得有理。
我們繞過棲霞寺,越過千佛巖,沿石砌山徑,向上攀登。和煦的秋陽,穿過樹葉,斜射在身上,感到舒適而溫暖。一陣山風拂過,樹枝颯颯作響,飄下無數紅葉,宛如彩蝶蹁躚。突然間,身后傳來一片嘻嘻哈哈充滿青春活力的笑聲,原來是幾個小姑娘在爭撿落葉。我心中不禁一動。小姑娘未必象古詩人那樣要在紅葉上寄托什么相思吧?但看著孩子們把一片片鮮麗的紅葉夾進小本子,我猛悟到這倒確是別致的書簽。我也童心萌發,興致勃勃地俯身撿取一片。尖尖的棱角,殷紅的色彩,細密的紋路;真是天工自成,逗人喜愛。
當我們再舉步時,山勢逐漸陡峭,一口氣攀上山頂。這就是有名的鳳翔峰。我極目遠眺,浩瀚的大江滔滔東去,點點的船影在浪濤里顛簸;金色的稻穗象地毯覆蓋著大地,風馳電掣的列車隆隆地向北飛去。大地充滿了生氣,楓葉也顯得更加紅妍了。
我盤坐在峰崖,滿山的紅葉,使我仿佛置身在彩霞上,游泳于火焰中,令人神往,引人遐思。瑰麗的景象,濃郁的色彩,包孕著一種純厚的本質,顯示著我們民族的精神。
(方勝)
〔民間文學〕 南京東郊有座棲霞山,棲霞山上有座千佛巖。傳說千佛巖有一千尊佛像,是六朝時候一位石匠一個人鑿出來的,最后一尊佛像一手拿著鑿子,一手拿著錘子,就是鑿石佛的石匠。
那時,南京是京城,皇帝最信佛。有一次,他到棲霞寺去進香,看見棲霞山的山勢蠻好,就在菩薩面前許了一個愿,要在棲霞山上鑿一千尊佛像。
皇帝放個屁,太監唱臺戲。皇帝一說要鑿石佛,那些太監就到處去找好手藝的石匠了。
湊巧,就在棲霞山腳下,有個石匠,年輕力壯,手藝又好,被太監打聽到了。就把石匠帶去見皇帝。
從前,見皇帝的規矩大哩,先要三跪九叩首,皇帝講話時,你只能跪在地上聽,連頭也不能抬,皇帝講多久,你就得跪多久。等皇帝把話講完,石匠已經跪得兩條腿都站不直了。石匠想:“你皇帝也是一個人,叫我替你辦事情,還讓我跪了老半天,總有一天,也要叫你給我跪跪試試瞧。”
石匠心里這么想,嘴上可不敢這么講,鑿石佛的事便不敢馬虎。他知道,弄不好,是要殺頭的。
從此以后,石匠就日夜不停地在棲霞山上鑿石佛了。石匠的手藝確實高,鑿一尊,是一個樣子,尊尊石佛都不一樣,大的,小的,老的,小的,坐的,站的,各有各的神態,各有各的姿勢。就這樣,鑿呀鑿的,一連鑿了九百九十九尊,就差一尊了。這時,太監來告訴他,期限快到了,明兒個皇帝要親自來朝拜石佛,一千尊石佛一定要在天亮前通通鑿好。
石匠一拍胸脯說:“就是了,保險誤不了事!”說著,當夜就把最后一尊石佛鑿了出來。他老兄鐵錘、鑿子一放,安安穩穩睡覺去了。
哪曉得,第二天天亮起來一看,那最后鑿好的一尊石佛不見了,只剩下一個空空洞洞的石窟窿。這一下,石匠急死了,早不丟,遲不丟,剛巧皇帝今兒個要來,偏偏丟了一尊石佛,這不是要人命嗎?再鑿一尊,時間來不及了;不鑿吧,皇帝一發脾氣,就倒老霉了。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個好辦法來。
那邊皇帝到了,呼吆喝六的,一路過來。那皇帝倒蠻誠心的,見一尊石佛,跪下來,磕一個頭;見一尊石佛,跪下來,磕一個頭。
石匠看見了,反倒不急了。心想:“今個兒我倒要叫你皇帝老兒給我磕頭拜一拜了。”他一手拿著鑿子,一手舉著鐵錘,“撲嗤”一跳,跳進最后那個窟窿,站在那塊,憋著氣,一動也不動。
這時,皇帝一連磕了九百九十九個頭,早已磕得頭暈眼花,看見最末一個石窟突出里還有一尊佛像,不管三七二十一,“撲通”一下子,跪下來,磕了一個頭。站起來,也顧不得問什么,說聲“回去”,走了。
石匠等人走完,才從石窟窿里跳出來。他怕皇帝下次再來,趕緊依照自己的樣子,連夜鑿了一尊石像,放在里頭。
后來傳說石匠跑進石窟窿,變成石佛了。
(華士明 整理)
上一篇:詠《神農架林區·林海石城》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南通·水繪園》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