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水漲,沖崩潼河石梁及北水門,河道東徙,時余家居,賦此記事》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仲夏山雨涉①,翻濤壑勢洸②。
潼津諸流會③,暴漲溢輿梁④。
驅奔輕巨石⑤,淪蕩漱崇岡⑥。
深底成堆阜⑦,通衢化浩洋⑧。
鎮樓失雄壯⑨,沖澲入池隍⑩。
青疏藝數畝(11),餐食資圃場(12)。
彌漫皆沙礫(13),何以充藜腸(14)。
登高一聘望(15),兩岸曠溪長(16)。
洪河無蔽隔(17),誤視作池塘(18)。
切懷江海興(19),臨眺覺神揚(20)。
無用憂昏墊(21),攜友且倘徉(22)。
[注釋]
①仲夏:夏季第二個月、即農歷五月。涉 流入。
②壑: 山溝。洸(huǎng):大水洶涌的樣子。
③潼津: 潼河。諸流:指潼河沿途容納的秦嶺山脈其它峪谷的河流,即潼河的支河。
④溢:漫過。輿梁:可以通車的橋梁,即詩題中潼河上的“石梁”。
⑤這一句大意說,山洪沖移巨石,覺得巨石很輕。
⑥淪蕩:沖去淹沒。漱 沖刷。崇岡: 高高的山岡。
⑦深底:指原來潼河的河道。阜:高地。此句是說,潼關河道因山石淤積而成為高地。
⑧通衢: 四通八達的大道。此句是說,昔日的大道,現在卻成了河道,變成一片汪洋了。
⑨鎮樓:即北水關樓。
⑩澲(yè):擋水的木板。池隍:城池,即城外的護城壕溝,有水叫池,無水叫隍。此句是說,北關的擋水大板被洪水沖到了護城河里邊。
(11)疏: 通 “蔬”,蔬菜。藝: 指管理務做得非常好。
(12)圃場: 種植果木瓜菜的園地,此指上句的數畝蔬菜地。這句是說,人們吃菜靠的就是這幾畝菜園。
(13)彌漫: 淤漫。礫: 小石頭。
(14)何以: 以何,憑什么。藜腸:指吃粗劣食物的肚子。藜: 草名,初生時可以食用。此句是說,又憑什么來充填老百姓的肚子呢?
(15)聘望: 縱目極望。
(16)曠溪:很寬的溪流。此句是說,山洪過后,兩邊岸上仍有很寬很長的水流。
(17)洪河: 黃河。
(18)“洪河”兩句是說黃河與潼河連成了一片,中間沒有什么隔離之物,我把它錯當成了池塘。
(19)切懷:深切擔憂。此句是說,我深深擔憂黃河暴漲泛濫。
(20)此句是說,親臨遠望后倒覺得輕松了許多。
(21)昏墊:指墊土治水的辦法。《山海經·海內經》云:“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部。”《尚書》曰:“禹曰:‘洪水滔天,下民昏墊。’” 孔安國注曰:“言下民昏瞀墊溺,皆困水實也。”此句是說,要振奮精神,不要被災情嚇倒而束手無策。
(22)攜友: 攜同友人。倘徉: 來回地走動,即走來走去。
【題解】
此詩選自 《潼關衛志·藝文志》。南山:潼關南面的秦嶺山脈。潼河: 發源于潼關南面秦嶺山脈的西潼峪,沿途匯集諸峪山溪后南北經明清潼關故城流入黃河。石梁:石橋。北水門: 潼河流經潼關城的出口,建有水關樓,北水關樓曾取名為 “鎮河”。河道: 指潼河河道。賦: 賦詩。
【簡析】
此詩平鋪直敘,采用白描手法,真實地記敘了明朝時潼關某年農歷五月發生的一次潼河水患,表現了作者對老百姓災后生活的擔憂。開頭至 “何以充藜腸” 十四句,描寫這次潼河暴漲成災的經過和災情。最后八句記敘詩人災后的臨水視察,他希望人們能振奮精神,設法補救。這首詩是現存最早的關于潼河水患的記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上一篇:《初過潼關值雨》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及第后答潼關主人》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