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雜劇編·陳與郊·昭君出塞(全一折)
漢元帝后宮嬪妃萬千,便命畫工毛延壽繪成美人圖像,按圖召幸。眾妃多出萬金賄賂畫工,以求帝幸。唯良家女子王昭君不諂不媚,致使被點破圖像,久棲幽宮。后來,匈奴王派使臣入朝,索求美人和番。帝按圖選定王昭君,遂召上殿,見其貌,驚為后宮第一。帝雖有悔意,然名籍已定,不得不遣行,出塞和番; 同時,帝盛怒之下,將畫工處死,拋尸街頭。
(貼扮宮女上,唱)
【夜行船】 彩鳳曉銜丹詔往,青鸞遠降賜戎王。一霎宮闈,萬端悲愴: 忍使翠塵珠坱。
(貼) 金壺漏盡禁門開,飛燕昭陽侍寢回。隨分獨眠秋殿里,遙聞笑語自天來。奴家是漢宮中一個女官是也,領著君王詔旨,宣王昭君上殿。守宮的,快請你王娘娘承旨。(旦扮昭君上,唱)
【金瓏璁】 倚簾聽半晌,宮嬪笑語風香。何忽忽,喚娘娘。(貼) 有旨。(旦唱) 空庭春暮矣,驚傳詔奉清光。疑錯報,幸平陽。
(旦)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惟見草萋萋。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宮人,有甚旨來? (貼) 官家今日御未央宮。傳旨宣王嬙上殿,下嫁單于。(旦作悲介) 兀的不悶殺人也?(貼) 請娘娘寬心。(旦唱)
【二郎神】 心悒怏,嘆韶年受深宮業障。(貼) 娘娘,向來情緒如何? (旦唱) 只粉淚香魂消共長。這分明鎖定,沉沉金殿鴛鴦,鳳吹鸞笙霞外響。(貼) 娘娘,人人道六宮中是閬苑蓬萊,人間天上哩!(旦唱) 羞殺人蓬萊天上。(貼) 娘娘,官家也曾行幸來么? (旦唱)說甚雨云鄉,到巫山才知宋玉荒唐。
【前腔】 思量,愁容鏡里,春盡弦上,戶牖恩光猶妄想。(旦) 宮人,宮人,(唱) 怎落花飛燕,這般樣銜出宮墻? (貼) 只為前日毛廷壽指寫丹青,遍需金帛,娘娘自恃天香國色,不送黃金,因此喬點畫圖,故淹珠玉。今日官家按圖遣嫁,耽誤了娘娘也。(旦) 元來如此。(唱) 卻信著翻覆丹青浪主張?;谀侨拯S金空阻當,我待訴君王。(貼) 娘娘面奏時,那毛延壽該萬死也。(旦) 宮人,你覷我面貌呵,正是一時憔悴盡,如今卻是畫圖中。(唱) 怕如今雙雙淚眼相當。(下)
(眾扮中常侍二人,中涓二人,力士二人,隨生扮漢皇上) (眾報) 至尊來也。(生唱)
【繞地游】和親定講,此日天孫降,向銀河早填漭沆。
(生) 看女官到時,速宣王嬙上殿來。(眾應介) (旦上叩頭介)(生作驚介) 呀! 怎生與畫圖中模樣相去天淵? 分明是洛浦仙姿,藍橋艷質; 壓倒三千粉黛,驚回十二金釵。毛延壽這廝好生誤事! 著武士將毛延壽斬了。(眾應介) (生) 我便別銓淑女,遠賜單于,省得埋沒了這照乘明珠、連城美玉,也由得我。只一件: 姓名已去,若寡人失信單于,眼見得和親不志誠也。罷,罷,罷! (唱)
【囀林鶯】美人,你雙蛾淡掃忒恁妝,教人追恨貪狼。(旦拜辭介)(生唱) 看你云鬟斂怨辭仙仗,(生) 宮恩虜信,勢不兩全,(唱) 今日里恩和信怎地商量?天公醞釀。千般痛,盡在這去留一晌,漫匆忙! (生) 美人,少留一刻呵! (唱) 強如別后,空尋履跡衣香。
(旦唱)
【前腔】 君王愛奴鸞與凰,便鶯燕老何妨? 自嗟薄命投夷帳,無情是畫筆平章。沉吟自想,(旦) 可憐臣妾此去呵! (唱) 只明月送人關上,更徬徨金徽形影,誰憐我玉殿肝腸?
(生) 著中常侍四人,中涓二十人,羽林將領,一一如嫁公主舊例,好送昭君出關也。(眾應介) (生下) (眾) 請娘娘換了新妝,上馬者。(旦更衣介,唱)
【北雙調新水令】 征袍生改漢宮妝,看昭君可是畫圖模樣? 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迤逗春光,旆旌下,塞垣上。
(眾唱)
【南步步嬌】 翠擁珠圍雕鞍傍,遮莫驪駒唱。齊紈漢苑香,吹落龍沙,草回花放。娘娘何必悶膻鄉? (眾) 比著先前孤零呵! (唱) 便綺羅宮里同惆帳。
(旦) 中常侍,我不為別的。(唱)
【北折桂令】 聽了些鼓角笙簧,氣結愁云,淚灑明瑯。守宮砂點臂猶紅,襯階苔履痕空綠,辟寒金照腕徒黃。關幾重,山幾疊,遮攔仙掌。云一攜,雨一握,奚落巫陽,(外末) 那單于也是一國之主。(旦唱) 道甚君王,想甚風光?單則為名下閼氏,耽誤了紙上王嬙。
(旦) 將琵琶上來。(作彈介) (二貼唱)
【南江兒水】燈下茱萸帳、車前苜蓿鄉。(二貼) 常言道,言語傳情不如手。(唱) 傷情并入琵琶唱。那更這灞橋流水傷來往,渭城新柳添凄愴。娘娘,著甚支吾鞅掌? 女兒每呵、轉向長門,兩地一般情況。
(旦唱)
【北雁兒落帶得勝令】宮人那里是哭虞姬,別了楚霸王?端的是送嬌娃,替了山西將。保親的象李左車,送女的一似蕭丞相。止不過漢戟凜胡霜。則待出紅兒,擾白狼。壓翻他殺氣三千丈,那里管啼痕一萬行。(貼) 娘娘,你怨著官家,可想著宮中來么? (旦唱) 蒼黃,今日個盼宮中,忘鞍上,參商。來日個望天山,疑帝鄉。望天山,疑帝鄉。
(外末唱)
【南僥僥令】娘娘傷心懷漢壤,眾官員呵,攜手上河梁。你有一日蒲桃春釀賞,又只怕鴻雁秋來斷八行。
(旦唱)
【北望江南】呀! 恁便是鴻雁秋來斷八行,誰一會把六宮忘。盡著他箜篌馬上漢家腔。央及煞愁腸! 俺自料西施北方,料西施北方,百不學東風笑倚玉欄床。
(二貼唱)
【南園林好】 謫青鸞冤生畫郎,今日呵,辭丹鳳愁生故鄉。(二貼)娘娘,雖未度關,想這一片心呵,(唱) 先向李陵臺上,憐歲月,伴凄涼; 還遣夢,到椒房。
(眾) 已到玉門關了,請娘娘過關。(旦) 俺只著馬兒款款行,車兒慢慢隨,緣何這般樣到的快也! 左右,替我勒住馬者。(眾應介) (旦唱)
【北沽美酒帶太平令】 覷中??圩享\,覷中涓泣紅妝,西出陽關更渺茫。似仙姝投鬼方,如天女付魔王。(旦) 護送官! (眾應介) (旦唱) 還宮奏當今主上,只說感皇恩去國婆娘。若問咱新來形象,休道比舊時摧喪。(旦) 我好恨也,好恨殺人也! (唱) 這一斷鐵腸,酌量兩廂。死不分未央歡賞。
(眾唱)
【南尾】 可憐一曲琵琶上,寫盡關山九轉腸。卻使千秋羅綺傷。
(眾) 請娘娘過關保重! (旦) 生受你,這一天愁,怎生發付我也!
(眾)鶯燕銜花出上陽,一枝寒玉任煙霜。
(旦) 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
飛燕: 即趙飛燕,漢成帝皇后,因體輕善舞,故名。昭陽: 漢宮殿名。
兀的不: 這豈不。業障: 佛教徒指妨礙修行的罪惡,這里是借用。閬苑(langyuan浪苑)、蓬萊: 都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喬點畫圖: 在圖像上做假。喬,假。翻覆: 反復改動。中常侍、中涓、力士: 皆皇帝近侍職官。天孫: 本指傳說中的織女,此指王昭君。漭沆 (manghang莽巷): 水廣大貌。洛浦仙姿: 洛浦神女美妙的身姿。洛浦,洛水水邊,傳說為洛神出沒處,張衡 《思玄賦》、曹植 《洛神賦》皆有歌詠。藍橋艷質: 藍橋仙女艷麗的姿質。藍橋,陜西藍田縣東南之藍溪橋,相傳其地有仙窟,唐代裴航曾在這里遇見仙女玉英。粉黛: 搽臉的白粉和畫眉的黛墨,婦女的化妝用品。這里借指后宮妃嬪。金釵: 一種金質首飾。這里借指美女。這廝: 對人不禮貌的稱呼,如這家伙、這東西之類。好生: 十分、非常。別銓 (quan全) 淑(shu書) 女: 另選美女。銓,挑選。淑,美好。照乘 (sheng剩) 明珠: 光華照射四馬所駕車子的明珠。《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雙蛾淡掃: 淡描雙眉。忒恁妝: 妝飾太美妙了,宮恩虜信: 君主施恩留漢宮和守信嫁匈奴。金徽 (hui輝): 金飾的琴徽 (控弦之用),借指琴。勒 (le樂): 馬口銜鐵,此指馬籠頭。遮莫: 莫要。驪駒唱: 指唱離別歌。古時有 《驪駒》詩,歌詠離別。漢苑: 漢朝宮中的花園。
龍沙: 塞外沙漠之地。明瑯 (lang郎): 明亮的佩玉。瑯,即“瑯玕 (gan干)”,似玉的美石。守宮砂: 守宮即壁虎。以朱砂養壁虎,使通體赤紅,搗爛即成守宮砂,用點婦女肢體。辟寒金: 傳說魏明帝時,得外邦所獻嗽金鳥,能吐金粒,性畏寒,明帝為之起溫室,名辟寒臺,宮人爭以鳥吐金粒飾釵佩,謂之辟寒金,并相嘲曰:“不服 (佩飾) 辟寒金,那得帝玉心。”事見王嘉《拾遺記》。支吾: 亦作“枝梧”,即支持,應付。鞅掌; 本指事多不及整飾儀容,此指愁怨在心,顏色憔悴。長門: 漢宮名。陳皇后被漢武帝廢棄在長門宮,有 《長門怨》琴曲。李左車、蕭丞相: 李左車和蕭何均為漢初名臣,這里借指元帝大臣,譏諷他們無能保疆,只靠昭君和親來解除邊患。出紅兒:結親送嫁。白狼: 即今白鹿山,在遼寧境內,這里代指匈奴,蒼黃: 同“倉皇”。惶急無主貌。參 (shin申) 商: 參星和商星。因其此出則彼沒,兩不相見,故用以比喻親人分離不得相見的情形。蒲桃: 葡萄。八行 (hang杭): 即八行書,信札的代稱。舊時信箋每頁八行,故名。箜篌 (kong hou空猴): 古代弦樂器,小者五弦,大者二十五弦。李陵: 漢武帝名將,率兵擊匈奴,戰敗而降匈奴,但心中常思歸漢,郁郁終生。椒房: 漢代后宮用椒和泥涂壁,取其溫暖有香氣,兼寓多子之意,故名。死不分: 到死也不會忘記。生受你: 難為你們。生受,為難、辛苦。上陽: 漢宮名。
描寫昭君悲劇,元代馬致遠的 《漢宮秋》 當為絕唱。但 《漢宮秋》以漢元帝為主角,昭君只是一個陪襯,這畢竟是個遺憾。陳與郊大有感于此,《昭君出塞》則讓昭君做了主角。這是很值得稱道的。因為,《漢宮秋》以漢元帝為主,固然也從客觀上揭露了他的昏庸和好色,但主要的還是引導觀眾去同情他,和他一起咀嚼被人奪愛后的痛苦。這就顛倒了悲劇的主人公和制造者的關系,于情于理,殊難讓人接受。此劇則把被顛倒了的關系再顛倒過來,使昭君成為舞臺上的中心,給她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她直接傾吐其“韶年受深宮業障”的無限凄苦,揭露元帝聽信“翻覆丹青浪主張”的昏庸,控訴當朝君臣無能保疆而以“紅兒擾白狼”的可恥行徑。這樣,就不僅真切直觀地展現了昭君的不幸和痛苦,而且深刻地揭示了造成這不幸和痛苦的根源所在。
《昭君出塞》。不僅給了昭君以主角的地位,而且賦予她以新的思想高度,展現她既怨畫工,更怨君王,不諂不媚,敢怨敢言的生動個性。
縱觀全劇,可分五個場景: 接旨、辭君、更衣、寄怨、過關。這五個場景,通過昭君與女官、君王和護送官的對唱與對白,深刻有力地控訴了貪賄畫工和昏庸君臣的罪惡,坦露了昭君內心的痛苦和悲憤。如接旨一節,昭君一曲 【二郎神】,否定了所謂后宮生活好比“閬苑蓬萊,人間天上”的說法,認為君恩不可望,深宮皆“業障”。“業障”者,罪惡也。婦女被無端深鎖宮中而荒廢“韶年”,確是極大罪惡,但一般人卻不一定能認識這罪惡,便不敢直斥這罪惡。昭君做到了。這固然是痛苦的自身經歷教育了她,但同時也顯示了她不諂不媚,敢怨敢言的個性。辭君一節,漢元帝驚異于昭君的仙姿艷質,一邊惡狠狠咒罵和斬殺“喬點畫圖”的毛延壽,一邊絮叨叨贊美和挽留“斂怨辭仙仗”的王昭君,昭君則以一曲 【囀林鶯】 作答。這支曲文,婉而多諷,看似自嗟自傷,實則字字句句皆斥元帝: 你現在把我鸞鳳一般看重,何如當初把我鶯燕一般賞識呢? 多年來,我徬徨深宮,孤身伴琴,我苦守玉殿,肝腸破碎,你何曾施舍過半點恩情呢?到如今,你認畫不認人,又把我遠“投夷帳”,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只有“自嗟薄命”罷了。面對至高無上的元帝,作者讓昭君如此陳辭,既撕下了對方的假面,暴露了他的無情和昏庸,又傾述了自己非人的遭際和滿心的怨恨。其不諂不媚,敢怨敢言的個性,顯得十分突出。
其后,在更衣一節,作者又讓昭君唱出了 【北雙調新水令】 和【北折桂令】兩支曲子。這里,昭君始則發出“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的怨聲,勇敢地揭露了元帝的薄情寡恩,表示了自己的抱恨心情(按: 本劇終場詩中昭君有云:“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正是舊恩新恨句的極好注腳。又,舊恩新恨句是《漢宮秋》中元帝嘆息他和昭君歡娛短而離恨長的成句,陳與郊將其借作昭君唱詞,句意立刻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不僅顯示了陳與郊點鐵成金的功夫,而且也透露了他對《漢宮秋》的不滿。這種情形,在本劇中多處可見,我們要把握本劇的思想基調,就不可不注意個中消息)。繼而直言自己遠嫁匈奴是“單則為名下閼氏,耽誤了紙上王嬙”?!凹埳贤鯆浴保慈绠嫷耐鯆?,美貌的王嬙。此句呼應開場時宮女所唱“忍使翠塵珠坱”句, 一針見血地指出, 自己是元帝君臣討好匈奴的禮品, 名義上做了王后,似乎尊崇無比,實際上是被遺棄、被賤視的另一表現,與當初深宮中受孤寂之苦沒什么兩樣。接著,在琵琶寄怨一節,昭君更有 【北雁兒落帶得勝令】 一段悲憤歌唱。在這支曲文里,昭君干脆將元帝的和親把戲徹底戳穿。她指出,自己與元帝的分手,絕不同虞姬別霸王。虞姬與楚霸王恩愛深長,他們的別,是愛人之別,而我昭君不過是元帝手中的一個工具,一個籌碼,不過是代守邊將領,為元帝換來一個茍安局面。至于昭君本人愿意不愿意,元帝是不問的——“哪管啼痕一萬行”。最后,在過關一節,昭君唱 【北沽美酒帶太平令】 一曲,又特地叮嚀護送官,讓他們還宮時見了元帝,“若問咱新來形象,休道比舊時摧喪”。意思是要元帝知道。當初昭君憔悴于后宮,如今又憔悴于異域,兩者相較,半斤八兩,昭君是注定要一輩子受罪的了。這就把元帝的罪惡一語道盡。此時昭君的心中,已是波翻浪涌,不能自已,故爾緊跟著她便向天愴呼:“我好恨也,好恨殺人也!”這兩句,如杜鵑啼血,如凄風穿林,極悲,極痛,極憤,把昭君不諂不媚,敢怨敢言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應該指出的是,昭君的敢怨敢言,并非不顧一切、破釜沉舟式的一吐為快,而在她的內心深處,還有眷戀漢宮,希圖元帝寵幸的念頭。就作者來說,也許正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就人物而言,卻自有一種真實感和時代感,是不可妄加指責的。
明代著名戲曲理論家王驥德的 《曲律·論劇戲》,要求戲劇創作要做到“三勿”,即“勿落套,勿不經,勿太蔓”。觀 《昭君出塞》一劇,可說是“三勿”的范本——它一反 《漢宮秋》模式,寫出一個敢怨敢言的昭君,此未落套; 它以 《西京雜記》為本,不增一事,不減一事,所寫昭君個性,也有相當的情理邏輯,此非不經; 它省去昭君出身,把畫工毛延壽作了幕后處理,對昭君結局則既不寫其投江,也不寫其完婚,而是送其出關即擱筆,可謂枝葉盡除,裁剪用心,此為不蔓。正因為它作到了這“三勿”,故能集中筆墨,讓昭君吐怨抒憤,努力創造出比較濃郁的抒情氛圍; 昭君的許多曲文,如 【二郎神】、【北雙調新水令】、【北折桂令】、【北雁兒落帶得勝令】,以及她的上場詩和下場白,都是情韻較足的結撰。加之運用了獨唱、對唱、合唱和唱白相間等多種形式。又根據南曲和北曲不同的聲腔特點,纏綿低回用南曲,噴涌憤激用北曲,就更加增強了抒情效果。
但是,這個劇作也有明顯的缺點: 從思想性來說,它一方面賦予昭君以不諂不媚、敢怨敢言的可貴品格,另一方面又對她只關心個人命運,不關心民族大局的偏狹表現持肯定態度。從藝術性來說,它以獨幕劇寫大事件,無法組織足以掀起波瀾的情節沖突,人物內心的情感或意志的沖突也未能真正展開,全劇少賓白、無跌宕,顯得局促,單調。即以文詞而論,也太多書卷氣。
上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徐士俊·春波影(第一出)
下一篇:戲曲名著·雜劇編·石君寶·曲江池(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