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獨上高樓望帝京,鳥飛猶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
唐大中二年(848),李德裕遠謫到了潮洲,次年,更貶徙崖州作習戶,就在年底死去,年六十三。《登崖州城作》即大中三年所作。
李德裕是一位有作為的大臣,為官多所建樹,可惜卷進朋黨之爭,不能自拔。唐文宗曾嘆息道:“去河北賊非難,去此朋黨實難。”說明牛、李兩黨矛盾之深。李德裕雖望興利除弊,振興朝政,但終因結怨太深,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犧牲品,謫死南荒,未能實現他的抱負。
李德裕處于逆境,也曾有退隱終老的念頭,但關心君國仍是其生活理想的主導方面。當他謫居崖州這“絕域”時,還戀念京闕,希望能再還朝竭忠王朝,此詩登城北望,就表達了這種心情。這種心情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一個“獨”字,正揭示了他不被理解的痛苦。由崖州北返長安,山重水復,間關萬里,就是自由的飛鳥猶須半年可達,何況自己這垂老之身,更何況自己還沒有北返的自由。想到此,他不由再環視州城周遭的群山,真是山連山、山重山,層層圍繞,“百匝千遭”,像是強欲留客,把自己圍得水泄不通。
詩里充滿了戀闕之情,反映出這位政治家強烈的事業心。但里面也有隱痛,這就是欲歸不得的哀嘆和怨憤。只不過這種哀嘆和怨憤被強止住了。這位剛毅的政治家不愿意表現出軟弱和怨艾。于是他想到崖州人民對他的真情。他固知小人們會千方百計地阻止自己北返,可是,為什么不想到百姓們也像這周匝的青山,不讓自己離去呢?難道這不是一種安慰嗎?
此詩乍看平淺無奇,細味卻曲折有致。末二句故作慰藉語,以幽默化憤郁,更能顯示詩人剛毅的個性及英雄末路之悲,平而實曲,淺而實深,達而實悲,頗耐細品,足稱佳作。
上一篇:李德裕《盤陀嶺驛樓》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十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