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瀧岡阡表》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1。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2。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3。
“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4。
“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5,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6。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嘆。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況常求其死也7。’回顧乳者劍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嘆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后當以我語告之8。’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于中者邪9?嗚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養不必豐,要于孝;利雖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10。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瀧岡11。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得儀,世為江南名族12。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13。 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后常不使過之,曰:“吾兒不能茍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14。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15。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祿而養。又十有二年,始得贈封其親16。又十年,修為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終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17。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樞密,遂參政事。又七年而罷18。 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佑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19: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曾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累封吳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皇妣累封韓國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賜爵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20。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嗚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善成德,宜享其隆。雖不克有于其躬,而賜爵受封,顯榮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于后世,而庇賴其子孫矣21。”乃列其世譜,具刻于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22。
熙寧三年、歲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修表23。
【注釋】 1皇考:父死稱考,皇為尊稱。崇公:歐陽觀于神宗即位后追封崇國公。 卜吉:選擇吉祥的墓地。瀧(shuang雙)岡:在江西永豐縣南之鳳凰山,山旁即沙溪市。阡:墓道。有待:等待皇帝的封贈。 2太夫人:指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古代列侯的妻子稱夫人,列侯死后,其子襲封后才能夠稱其母為太夫人。 3施與:以資財幫助別人。庇:此處作依靠解。 4養(yang樣):下奉(供養)上叫做養。這里是說歐陽修的父親事親至孝。立:成立,建樹。 5歸:古時女嫁曰歸。免于母喪:母親死后三年除去喪服。 6間:間或,有時。御:食用。 7官書:此特指有關刑獄方面的文件。矧:況。 8劍:斜負在背上,象背劍一般。一說抱在懷里象抱劍一般。術者:占卜、算命、巫醫一類的人。歲行在戌:過去以天干和地支相配以紀年,此指戌年。 9矜飾:矜持掩飾,裝模作樣。發于中:發自內心。 10要(yao腰)于孝:要求歸于孝道。句中前一“志”作志向、宗旨解;后一“志”作記解。 11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道州:州治今湖南道縣。泗州:州治今安徽泗縣。綿州:州治今四川綿陽縣。判官、推官:宋制均為一郡的佐吏。泰州:州治今江蘇泰縣。據《年譜》,歐陽觀卒于泰州軍事判官住所。 12諱:死者之名曰諱。這句是說鄭氏的父親名德儀。 13福昌:約今河南宜陽縣。樂安:約今山東惠民縣。安康:約今陜西安康縣。彭城:即今徐州。《宋史·職官志》載,當時臣僚母氏的封號有國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縣太君等。 14微時:地位低下,生活貧困時。茍合:茍且、隨便。這句意為歐陽修不是無原則的投合世俗。 15夷陵:在今湖北宜昌縣東南。宋仁宗景佑三年,歐陽修因范仲淹貽書斥責高若訥,遂被貶到夷陵,其母支持他堅持正義,亦欣然同往貶所。故:本來。處之有素:平時已經習慣。 16據《年譜》,歐陽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及第,隨即授官食祿。此時距其父死,實計整二十年,慶歷元年(1041),祀南郊,加恩百官,歐陽修亦獲升遷,封贈其親,當亦在此年,實計恰文中所言十二年。 17龍圖閣:宋王朝藏圖書典籍的館閣之一。吏部:屬尚書省,掌管官吏的升遷、任免、調動,設郎中四人分管其職。留守南京:宋制,西京、南京、北京各置留守一人,以知府兼任。南京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市。歐陽修于皇佑元年(1049),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潁州,次年改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事,轉吏部郎中。皇佑四年,其母卒。18非才:不才,古人自謙之辭。副樞密:副是動詞,指做樞密院(宋代中央主管軍事的最高機構)副使。參政事:即參知政事,宋制為副宰相。據《年譜》,歐陽修作樞密副使是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第二年轉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罷相知毫州。 19二府;《宋史·職官志》:“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必加寵錫:宋代遇國家慶典、祭祀,官員都有封賞,并及祖先,稱推恩。錫,即“賜”。 20府君:對祖先的尊稱。累贈:連續贈封很多官爵,最后封賜的官爵叫“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漢置光祿大夫,宋時為散官。加金章紫綬的稱金紫光祿大夫。太師:設于周代,歷代相沿,與太博、太保合稱三公,宋僅是贈官。中書令:中書省長官,唐代是宰相之職,宋僅是贈官。尚書令:尚書省長官,唐初是宰相之職,宋已是加官、贈官。今上初郊:指熙寧元年十一月神宗即位后舉行第一次郊祀。崇國公:宋代異姓很少封王,國公是僅次于王的封號。 21三朝:指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見:同現。 22德薄能鮮(xian):德行淺薄,能力很差(鮮的意思是少)。遭時竊位:生逢其時,竊取了高位。此乃作者自謙語。 23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朔:顧炎武《日知錄·年月朔日子》:“古人文字,年月之下必系以朔,必言朔之第幾日,而又系之干支,故曰朔日子也。”四月辛酉朔,是說四月初一的干支屬辛酉。自“推誠保德”至“食實封一千二百戶”是歐陽修當時的全部封號、官銜、職務和官爵。宋代官員因不時有所封贈,有不少封號,這里除了“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為實際職務外,其他均為空頭官銜,所謂“食邑”、“食實封”也為虛名。
【今譯】 唉!我父崇國公在瀧岡選擇吉詳之地下葬已有六十年了。他兒子歐陽修才在墓道上為他立碑。這不是我膽大有意推遲,而是在等待皇帝的封賜。
我非常不幸,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守節,誓不再嫁,家境貧窮,她挑起全部生活的重擔,培養教育我,直到長大成人。母親對我說:“你父親做官時,十分清廉,總是樂于助人,非常好客。他的收入不多,很少有剩余。他說:‘不能使財物成為我的累贅。’所以他死時,沒有留下片瓦寸田可以維持生活。我依靠什么來自己守節呢?我對你父親了解的不多,因此,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我嫁到你家,來不及孝敬婆婆,但我知道你父親是非常孝敬父母的。你失去了父親,年紀尚小,雖不能斷言你定會成材,但可以肯定你父親會有好后代的。我出嫁時,你父親剛服完母喪僅一年。每逢佳節祭奠先人時,他總是流著淚說:‘祭品再豐富,也不如活著時微薄地奉養他們啊!’偶爾改善生活,他也會流淚說:‘以前生活困難,現在富裕了,卻來不及侍奉父母了!’才看見這種情況時,想他剛結束服喪,偶爾如此而已。可后來還是這樣,直至去世無不如此。我沒能趕上孝敬婆婆,可從這些能夠看出你父親是孝敬父母的。你父親做官時,有一次,他夜里秉燭審定案卷,不時停筆嘆息。我問他為何嘆氣,他說:‘這人被判了死罪,我想為他找條生路,可毫無辦法啊!’我問:‘能給死囚找條生路嗎?’你父親說:‘盡力為他謀求生路而不行,死者和我就均無遺憾了;何況,為死囚找到生路的事情也確實有過,正因為有過這樣的事情,才知道不盡力尋找生路而被處以極刑的人會留下遺憾的啊。常為死囚謀求生路,也會遇到失誤至死的;但卻有人總想將人置于死地。’你父親說著回頭見奶媽抱著你,又指著你嘆息道:‘算命的說我將死于戌年。如果他說的對,就看不見兒子長大成人了,以后要把我的事告訴他。’他教育年輕人時,常說這些話,我聽多了,也就記熟了。他在外面干了什么我不知道,但他在家無任何虛偽做作之處,所做所為無不如此。這是從心扉中流出的啊!唉!他是打內心重視仁道的啊!所以,我敢肯定你父親必有好后代。你要記住這些,自強不息。敬養老人不求富裕,講究的是一個‘孝’字;為他人謀利雖不能遍及萬物,但內心一定要講求仁道。我沒什么可教訓你的,這些僅僅是你父親的希望。”我流著淚水把這些話刻在心上,不敢遺忘。
我父親也是很小的時侯父親就去世了,他發奮求學,終于在成平三年考上進士,他當過道州的判官,也任過泗、綿兩州的推官,還擔負過泰州的判官,去世時僅五十九歲,被埋在沙溪的瀧岡。我母親姓鄭,她父親名德儀,是江南世代有名的望族。母親孝義寬仁,節儉善良,待人彬彬有禮,先封福昌縣太君,后又加封樂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家境貧寒時,她勤儉持家,以后也總保持在這個限度以內。她說:“我兒子不能無原則地投合世俗,勤儉節約是為了對付苦難歲月。”后來我被貶為夷陵縣令時,母親談笑自若,她說:“你家原就貧微,我早就習慣了。只要你能安心,我也就安心了。”
父親去世二十年后,我才能以俸祿敬養母親。十二年后,進入朝廷,才使先人得以贈賜封號。又過了十年,我升任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而母親卻因病在官邸逝世,享年七十二歲。再過八年,我這無才之人榮升樞密院副使,參預政事達七年時間。升入樞密院與中書省后,天子施恩,贈封曾祖、祖、父三代。從嘉佑年間開始,逢遇國家慶典,總是加以恩寵封賜:先曾祖父陸續封賜了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先曾祖母封為楚國太夫人;先祖父先后贈封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先祖母封贈吳國太夫人;先父崇公,累封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先母累封越國太夫人。當今皇帝即位后第一次祭天,又封先父為崇國公,先母封號魏國太夫人。
我流著淚說:“唉!人做好事總會有所報答,不同的是時間早晚而已;這是世間的常理啊。我的祖先與父親積善成德,享有那些榮譽是理所當然的;他們生前雖不能盡享其榮,現在封賜爵位,嘉獎榮德,實在享有三朝之恩寵,這足以流芳后世,他們的子孫也因此得到庇護。”我列出世代家譜,并把它刻上墓碑。又將父親崇國公的遺訓和母親對我的教誨和期望,一起刻在墓道上,使人們知道我德行淺薄,才能貧乏,只因逢遇開明圣世,進封官爵,并有幸保全氣節,不使先人受到恥辱,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啊!< >熙寧三年四月十五日,兒子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歐陽修撰寫墓表。
【集評】 清·沈德潛《唐宋文讀本》:“不特不鋪陳己之顯揚,并不實陳崇公行事,只從太夫人語中,傳述一二。而崇公之為孝子仁人,足以庇賴其子孫者,千載如見,此至文也。若出近代巨公,必揚其先人為周孔矣。”
清·過珙《古文評注》:“以有待句為主,卻將能養有后二段實發有待意,逐層相生,逐層結應,篇法累累如貫珠,其文情懇摯纏綿,讀之真覺言有盡而意無窮。”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善必歸親,褒崇先祖。仁人孝子之心,率寫出,不事藻飾,而語語入情。祗覺動人悲感,增人涕淚。此歐公用意合作也。”
清·王文濡《宋元明文評注讀本》:“一字一句,俱從至性中流出,此與李密陳情表,昌黎祭十二郎文,震川先妣事略,同為天地古今有數文字。”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孔叢載孔子曰:古之聽訟者,惡其意,不惡其人。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君必與眾共焉,愛民而重棄之也。今之聽訟者,不惡其意,而惡其人,求所以殺,是反古之道也。歐公所述崇公之言,全本于此。
宋·黃震《黃氏日抄》“述其母記父之言,謂祭而豐,不如養之薄;謂治死獄,賞求其生。”
【總案】 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卒于大中祥符三年,作者于皇佑五年護母喪歸葬古州瀧岡時,便寫了《先君墓表》,但未刻石。熙寧三年在青州知州任內,經過精心修訂,更名為《瀧岡阡表》,刻在他父親墓前石碑上,時作者已六十四歲。作品感情真摯、刻劃細膩,生動地寫出了作者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依靠母親辛勤撫育,以及父親為官處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態度;并真切地表達了作者為官作宰能堅持操守,不茍合于世,完全有賴于父親的遺訓和母親的教誨。但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光宗耀祖和為善必報的思想,實不足取。
上一篇:姚熔《江淮之蜂蟹》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沈括《活板》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