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閭廟
位于市區昌江西岸,南傍人民公園,北臨昌江的又一支流——西河。宋元以后,隨著景德鎮瓷業的發展,它成為瓷都的西大門,是通往九江、安徽等地通衢大道的起點,是制瓷原材料、瓷器等商品的集散地,因此,集鎮建設隨之完善。至今,這里還保存了完整的明街和清街各一條。明街長80余米,寬1~2米,兩側有約40公分寬的明溝。路面和明溝皆用質地堅硬的青磚砌成。在明街范圍內有9幢明中、晚期的民宅,仍住居民,保存完好。清街長230米、寬3米。街面為青石鋪就。臨街有建于清代的店鋪和作坊。街口是座磚結構的拱形街門,門楣青石上鐫刻著“三閭古柵”四個大字。街口正對昌江,河岸條石砌成的船碼頭依然如舊。往返于東西兩岸的木船至今仍是市民過河的工具之一。
〔現代散文〕 三閭廟三面環水,與景色宜人的市人民公園相毗鄰,旸府山與其隔河相望,這里稱得上是有山有水,風光秀麗的地方。七十年代末,此處曾有一驚人的發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和明代民宅群落。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等人在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議上提案,呼吁保護好這些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跡。1980年9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則消息后,一石激起千重浪,本來這鮮為人知的景德鎮一隅,頓時引起了國內外建筑界和考古專家以及各地游客的濃厚興趣,新聞界也把眼光投向它,中外記者爭相前往采訪。
三閭廟是一古老的村莊,春秋戰國時就具有一定規模。當時這里屬楚國管轄。著名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汩羅江而死,消息傳來,百姓悲慟。他們籌措錢財,建起一廟,曰“三閭廟”,以寄托哀思。此后,這座村莊就一直被稱為三閭廟了。
古代的景德鎮,“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這“來”和“走”,三閭廟是必經之地。陸上從這里出發至饒州、都昌、湖口、九江、安徽等地,水上這里是登船、啟運之點。順昌江而下,經鄱陽湖至九江。現在還可以從市區的昌江東岸登上木船,蕩起雙槳,直駛三閭廟碼頭。站在古老的碼頭之上,面對波光粼粼,緩緩南去的昌江,腦海不免浮現當年昌江上“舟帆日日蔽江來”的繁榮景象。那時的三閭廟碼頭定是商旅船只,蟻聚蜂屯,裝裝卸卸,人聲鼎沸。景德鎮瓷器就是從這里出發,遠涉重洋,敲開異國的大門,成為那里王公貴族及平民百姓手中的寶中之寶。
從碼頭上岸,就到一拱形門口,門楣上“三閭古柵”四個大字非常醒目。門里是一條長長的清代街道。現在這里倒顯得清靜。青石街面,深深的車轍告訴人們,它曾歷盡滄桑,飽受車輪的碾壓。臨街房屋多易其主,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的已打上現代的烙印,但古代店鋪格局仍存,也有不少還保持清代的風格。若與這里的老者交談,他們還能告訴你童年的零星記憶。那時這里是滿耳市聲,車馬喧囂,瓷器店、鐵匠店、布店、藥店、肉店、茶館、酒館、糧行、油行、木材行等應有盡有,南來北往之客聚集于此。
穿過清街旁邊的一條小巷,就可來到明代的一條街。這里更加幽靜,風韻古樸。青磚街面,經歷了數百年風吹雨打和行人車馬的踐踏,依然面貌清晰,可見青磚之堅硬。明代住宅現仍住著人家,房子不高,墻壁堅實,柱梁粗壯,蒼勁有力;梁柱及板壁上的雕花,雖不很精致、細膩,卻瀟灑大方;木構件不施油漆,據說是為了顯示材料的本質美,而且有利于木料“呼吸”,易于散發潮氣,從而提高木材防腐能力。這些建筑平面布局緊湊,空間利用合理,顯得實用、寧靜、樸實。
三閭廟——古代瓷都的西大門,使人不免想起清代一位詩人對景德鎮的描寫:碓廠和云舂綠野,賈船帶雨泊烏蓬;夜闌驚起還鄉夢,窯火通明兩岸紅。
(余樂鴻)
上一篇:描寫《三國公園》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上海市》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