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覿《楓橋》宋山水詩鑒賞
孫覿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
孫覿生當北宋末南宋初,在建炎年間曾因附和議之罪貶謫象州(在今廣西),后又歸隱太湖二十余年。《楓橋三絕》之二云: “三年瘴海臥炎霄,夢隔青楓一水遙。萬里歸來悲故物,銅駝埋沒草齊腰。”可見這三首詩是他自象州歸來路過蘇州時所作。此選其一。
楓橋,在今蘇州西郊。作者昔年曾經(jīng)常往來于這一帶,如今舊地重來,所以有“白首重來一夢中”的感覺。“白首重來”,本來就夠蒼涼冷落的了,而“一夢中”,則反映了詩人不敢相信這是事實的心有余悸之情。不是說“三年瘴海臥炎霄,夢隔青楓一水遙”嗎,可見他在貶謫期間是常常思念著蘇州楓橋的。如今夢想實現(xiàn)了,可又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大有“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之感,足見貶謫之苦,回歸不易,在他的心上留下了多么深刻的烙印。“青山不改舊時容”,是他歸來后對蘇州的第一印象。這句與首句形成鮮明的對照。“青山”依舊,而人卻“白首” 了,這種物是人非的感慨,飽含著詩人強烈的滄桑之感和憔悴悲酸之情。以上是前兩句,寫的是白天。下面后兩句則寫夜晚: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猶”,還的意思。說明這半夜鐘聲不但唐代張繼聽過,作者本人以前也曾聽過,這次“猶聞”,倍覺親切。后兩句化唐張繼《楓橋夜泊》詩: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種古剎的夜半鐘聲,古人多有描寫,如唐皇甫冉《秋夜宿嚴維宅》: “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 劉言史《夜泊潤州江口》: “千船火絕寒宵半,獨聽鐘聲覺寺多。”無一不是抒寫愁情,因為愁得睡不著,才會聽到鐘聲。而夜半,則在時間上表明了愁之深,愁之長。孫覿這首詩雖翻用了張繼的詩句,但在意義上卻有了新的變化。張繼聽夜半鐘聲,是因為愁得睡不著; 而孫覿聽夜半鐘聲,則是因為激動得睡不著。他貶謫瘴海三年,連夢里都在思念著楓橋,如今又回到了楓橋的身邊,他能不親耳聆聽那熟悉動人的夜半鐘聲嗎?這鐘聲,從唐代敲到宋代,不知感染了多少文人騷客,而大多把它作為愁情的象征。孫覿翻舊為新,反其意而用之,就使這首詩增添了另一層次的形象和意義,讀后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王禹偁《村行》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繼《楓橋夜泊》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