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宜黃縣縣學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國,皆有學;自幼至于長,未嘗去于學之中。學有詩書六藝2,弦歌洗爵3,俯仰之容4,升降之節5,以習其心體耳目手足之舉措6;又有祭祀、鄉射、養老之禮7,以習其恭讓8;進材論獄出兵授捷之法9,以習其從事10;師友以解其惑11,勸懲以勉其進12,戒其不率13。其所以為具如此,而其大要,則務使人人學其性14,不獨防其邪僻放肆也15。雖有剛柔緩急之異,皆可以進之于中16,而無過不及17,使其識之明,氣之充于其心18,則用之于進退語默之際19,而無不得其宜,臨之以禍福死生之故20,而無足動其意者。為天下之士,而所以養其身之備如此21;則又使知天地事物之變,古今治亂之理,至于損益廢置、先后終始之要22,無所不知。其在堂戶之上,而四海九州之業23、萬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24,列百官之中,則隨所施為無不可者。何則,其素所學問然也。蓋凡人之起居飲食動作之小事,至于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體25,皆自學出,而無斯須去于教也26。其動于視聽四支者27,必使其洽于內;其謹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終28。馴之以自然29,而待之以積久30,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31,則刑罰措32;其材之成,則三公百官得其士33;其為法之永34,則中材可以守35;其入人之深,則雖更衰世而不亂36。為教之極至此37,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從之豈用力也哉38!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盡壞。千余年之間,學有成者,亦非古法。人之體性之舉動39,唯其所自肆40;而臨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講41。士有聰明樸茂之質42,而無教養之漸43,則其材之不成夫然44。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45。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盜賊刑罰之所以積46,其不以此也歟!
宋興幾百年矣47,慶歷三年48,天子圖當世之務49,而以學為先,于是天下之學乃得立50。而方此之時51,撫州之宜黃,猶不能有學52。士之學者,皆相率而寓于州53,以群聚講習。其明年,天下之學復廢54,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釋奠之事55,以著于令56,則常以主廟祀孔氏,廟又不理57。皇祐元年58,會令李君詳至59,始議立學,而縣之士某某與其徒,皆自以謂得發憤于此,莫不相勵而趨為之60。故其材不賦而羨61,匠不發而多62。其成也,積屋之區若干63,而門序正位講藝之堂64,棲士之舍皆足65;積器之數若干,而祀飲寢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從祭之士皆備66。其書,經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67,無外求者。其相基會作之本末68,總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
當四方學廢之初,有司之議,固以謂學者人情之所不樂。及觀此學之作,在其廢學數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69,而四境之內響應,而圖之為恐不及。則夫言人之情不樂于學者,其果然也歟?
宜黃之學者,固多良士70;而李君之為令,威行愛立,訟清事舉,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時,而順其慕學發憤之俗71,作為宮室教肄之所72,以至圖書器用之須73,莫不皆有,以養其良材之士。雖古之去今遠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與學而明之,禮樂節文之詳74,固有所不得為者。若夫正心修身為國家天下之大務,則在其進之而已75。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鄉鄰族黨,則一縣之風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歸,非遠人也76;可不勉歟!縣之士來請曰:“愿有記!”故記之。十二月某日也。
【注釋】 1宜黃縣:今江西南城縣。 縣學:縣級設的官辦學校。2詩書:《詩經》、《尚書》。代指儒家經典。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3弦歌:音樂。 洗爵:清洗酒器,代指禮儀。 4容:儀容。5升降:在禮儀活動中的進退。 節:規矩。 6習:訓練。 舉措:舉止動作。 7祭祀:包括祭天、地、鬼神。鄉射:周代“州長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州序(州黨的學校)”(《儀禮》)。養老:對國中年高有德之人給以生活上的優待。 8恭讓:恭敬謙讓。 9進材:薦舉有才之人。論獄:斷獄。 出兵:出征。 授捷:獻捷。 10從事:指做進材、論獄等的本領。 11惑:疑問。 12勸:鼓勵。 懲:處罰。 13不率:不接受教育。 14性:善良之性。 15邪僻:不正當。 16中:指正道。 17過不及:過分或不夠的地方。 18充:充沛。 19默:不語。 20臨:遇。 故:事。 21身:指身心。 22:損益:削減與增加。廢置:應停和應該舉辦的。先后終始:《禮記·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23四海九州:指全國及其域外之地。 24履天下之任:肩負治理國家的大任。 25大體:大事。26斯須:頃刻。 27視:指眼。 聽:指耳。 支:同“肢”,指手、足。 28“其謹于初者”二句:意同善始善終。要(yao邀):貫徹。29馴:習慣。 30待:期待。積久:日積月累。 31俗:指好的風俗習慣。成:養成。 32措:擱置,不用。 33三公:周代指太師、太博、太保;西漢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東漢指太尉、大司徒、大司空。此代指宰相人材。 34永:久遠。 35中材:指材質中等的人。36更:經。 37極:最高成就。38用力:指強制。 39體性:性格。 40自肆:自我放縱。 41素:常。 42樸茂:樸實美好。質:材質。 43漸:浸漬,指潛移默化。 44夫然:那當然。 45不教:未受教育。 46刑罰:指受刑受罰者。 積:增多。 47幾:近。48慶歷:宋仁宗年號。三年:疑作四年。 49圖:計劃。 務:大業。 50“而以學為先”二句: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下詔命路、州、軍、監設立學校。凡一縣有學者二百人以上,也允許設立縣學。宋代舉國辦學始于宋仁宗,所以說當時“以學為先”。 51方:當。 52“撫州”二句:當時撫州宜黃縣須讀官辦學校者還不滿二百人,按規定不能辦縣學。53相率:大家一道。 54“其明年”二句:慶歷五年(1045)宋仁宗曾下詔說:“頃者嘗詔四方州增置學官,而吏貪崇儒之虛名,務增室屋使四方游士競起而趨之,輕去鄉閭,浸不可止。自今有學州縣毋得輒容非本土人入居聽習。”(《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50引) 55釋奠:祭先圣先師的典禮。 56以:已。 令:法令。 57理:治,管理。 58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皇祐,宋仁宗年號。 59令:縣令。 60趨(cu):急。 61材:指建校舍的建筑材料。賦:征收。羨:有余。62發:征調。 63積屋之區:指校舍的建筑群。積,聚。 64序:堂的東西墻。 講藝:講授六藝,授課。 65棲:止息,休息。 66孔氏:孔子。從祭之士:指孔子之外祀禮的圣賢。《文獻通考》學校四:“宋初增修先圣及亞圣十哲塑像,七十二賢及先儒二十一人皆畫像于東西廊之版壁。” 67百氏:百家,即諸子。《漢書·藝文志》記載諸子共一百八十九家。翰林子墨:泛指詩賦,語出揚雄《長楊賦》。 68相基:選擇校址。會作:集合工匠。始末:從開工到竣工。 69唯其:只是。 唱:同“倡”,提倡。 70良士:優秀人材。 71順:順應。 俗:社會人情。72教:教學。肄:肄業,學習。 73須:通“需”,需要。 74節文:禮節儀文。 75進之而已:努力前進罷了。 76非遠人:不是與人們相距遙遠的。
【今譯】 古時候,從家庭到天子的國家,都有學習的場所,從幼小到長大,都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些地方。學習的內容,有《詩經》、《尚書》和禮、樂、射、御、書、數,有音樂和敬客的禮節,俯仰的儀容,進退的規矩,用以訓練心體耳目手足的舉止動作;又有祭祀、鄉射、養老的禮儀,用來訓練恭敬謙讓;通過舉薦人才、討論獄訟、發兵出征,勝利奏凱,以練習辦事能力;師友回答疑問,有獎勵有處罰,以勉勵進步,禁止不遵循教誨。學校之所以有這些措施,原因就是這樣的。而它最主要的目的,就在務必使每個人通過學習來恢復他們的善良本性,而不單單是為了防止他們的不正當,不守規矩。人的性格雖然有剛烈、柔順、慢性、急性的不同,但都可以使他們走上正道,而不會有過分或不夠之處;使他們善于識別,使浩然之氣充滿他們的心,那么,用之于進與退,說話與沉默,都莫不恰當,遇上禍福死生的事,也不能動搖他們的意志。作為國家的人才、應當進行這樣全面的培養;同時還要使他們懂得天地事物的變化,古今治與亂的原因,至于什么應削減,什么應增添,什么應停止,什么應舉辦、什么是根本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應先辦,什么應后辦,一一都清楚。他們雖在學校的堂戶之內,而海內外的功業、長治久安的策略都掌握了。待到他們出仕肩負治國大任,身居朝廷百官之中,那么他們做任何事都能做好。為什么呢?全是他們平日學習的結果。總之,小至于人的起居飲食動作,大至于道德修養治國平天下,都與學習有關,而沒有一刻能離開教育。耳目四肢的活動,必須使它們與內心一致;開始慎重的,一定要使它貫徹到底。使其習慣成自然,而期望所學能日積月累,唉,這是多么高的要求啊!由于培養成好的風俗,那么刑罰就用不著了;人材培養出來了,三公百官便有了合格的人選;有了長治久安之法。那么中等人材就可以照著辦而搞好國事;教育深入人心,那么雖然經歷衰世也不會亂的,進行教育搞得好,達到這個樣子,天下人在不知不覺中便受到了鼓舞,大家都學好的,難道是強迫的結果么!
到了三代衰落的時候,圣人的制作盡都被破壞了。一千馀年間,學校雖然還有留下來的,但進行教育已不是三代興盛時候的辦法。人的性格舉動,任其放縱;而辦理行政事務和管理老百姓的方法、平常從來不講習。學子有聰明樸實美好的本質,而沒有循序漸進的教育培養,那么其不成材也就是當然的了。用不學習不成材的人去做天下的官吏,又在世道衰落弊端多的時候,去管理沒受過教育的老百姓。唉唉,仁政之所以不能推行,盜賊和受刑者之所以增多,難道不是出于這樣的原因嗎!
宋朝的興盛快一百年了;慶歷三年(1043),仁宗皇帝籌畫當今的事務,把辦學放在第一位,于是各地(按規定)才設立學校。而在這個時候,撫州的宜黃縣,(因學員不滿二百人)還不能建立學校。士人求學的,都一道客居于撫州,聚集在一起學習。第二年(詔令“有學州縣毋得輒容非本土人入居聽習”)天下的學又廢了,學員也都散去。但春秋兩季祭祀先圣先師的典禮,已有明文規定,所以常以廟祭孔子,然而廟又無人管理。皇祐元年(1049),遇到縣令李詳上任,才開始商議設立縣學,而縣中的學者某某與他的弟子,都認為能在這里發憤讀書,莫不互相勉勵而爭著辦這件事。因而建筑材料沒有征派就有富余,工匠沒有征調就很多。縣學落成時,房屋連片的地方若干,而修得很正規的講藝課堂,學員休息的屋子都很齊備,成套的器皿器具若干,而供祭祀、飲食、寢室用的東西一一具備。縣學中的畫像、從孔子到十哲、七十二賢、二十一先儒個個都有。縣學中的圖書,經史百家、詩賦作家的文章,一應俱全,無須到校外去借。縣學選擇地址,召集工匠,從開工到完工,總共歷時若干而已。何其周到而快啊!
在各地辦學剛衰落的時候,有關官員的議論,本以為設立學校是人們所不情愿的。看看宜黃縣學的興建,是在天下廢學幾年之后,僅由縣令一提倡,全縣響應,唯恐落后。那么那些說民情不愿意建學的,難道是真的么?
宜黃縣的讀書人,本來有很多優秀的;而李君任縣令,辦事有威信又仁愛,訟清事舉,為政又很好。遇上賢明的縣令,能順應慕學發憤讀書的民風,建造校舍教學,圖書、用具等等需要之物,應有盡有,用以培養當地優秀的人材。雖然古代離今天很遙遠,但圣人的典籍尚存,他們的言論可以查考,他們的辦法也可以尋求,讓學子共同學習而了解它們。禮樂禮節儀文的種種規定,其中確有不能實行的,但端正思想,提高品德修養,去管理國家大事,關鍵卻在自己的努力前進。使一個人的行為美好,會影響到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行為美好,會影響到整個鄉里,那么一個縣的好風氣形成了,人材也出來了。教化的實現,道德的回歸,不是和人們相距遙遠的啊,應當努力啊!宜黃縣人士請求說:“希望寫一篇學記!”因而我就寫了。十二月某日。
【集評】 清·方苞《唐宋文舉要》引:“觀此等文,可知子固篤于經學,頗能窺見先王禮樂教化之意,故宋子愛而效仿之。”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宜黃》、《筠州》二記,論學之旨皆精甚。然《宜黃記》隨筆曲注,而渾雄博厚之氣郁然紙上,故最為曾文之盛者。”
【總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興辦學校,培養人材,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古代有識之士已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曾鞏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的這篇文章,借江西宜黃縣令李祥興辦學校的事,闡述了他對于宋代教育的見解,肯定了地方集資辦學的社會意義,有議論、有敘事,議敘結合,援古勵今,寄希望于人材素質的提高。
全文分為五段,第一段夾敘夾議頌揚古代興學的成就;第二段揭示后世不重視教育所造成的嚴重后果;第三段熱情謳歌宜黃縣興學的事跡;第四段順理成章反駁“人之情不樂于學”的謬論;第五段寄厚望于宜黃人,希望他們努力學習,提高文化道德素質。
《宜黃縣學記》議論發人深思,敘事重點突出,條理分明,轉換自然,結構完整,不獨優于作者自己的《筠州學記》,而且也勝過王安石的《慈溪縣學記》。
上一篇: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辛棄疾《審勢》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