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此歌詞不知何人所作,于中唐便十分流行。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锜,常命侍妾杜秋娘以此曲勸酒。秋娘為金陵名妓之女,她之演唱,影響自然非同一般。所以,有些本子把此詩當作杜秋娘所作。
然而,此詩的廣為流傳,又決非僅得力于秋娘,而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此詩的主題可謂最單純不過了:切莫辜負大好時光。陶潛詩云: “一目難再晨”,時光的流逝是最無情的,一去而不復返!所以,人世間唯青春最可寶貴。這一道理,似乎十分淺顯,人人皆懂,然而在行動中卻又往往不能自已,做出許多愚蠢的事情來,或是為了金錢,或是為了虛名,耽誤了大好時光,等到覺悟的時候,則已晚矣! 《金縷衣》擊中了人們共有的這種精神上的脆弱點,所以才如此強烈地震撼了每個人的心靈。可見,《金縷衣》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似淺實深,單純中自有豐富的含蘊,
“珍惜時光”既這么重要,但又每每被人們忽視。因此,作者在表達時,便不厭其煩地一再重復。一、二句是這個意思,三、四句還是這個意思。然而,我們讀起來,卻沒有任何單調乏味的感覺。原來,其中不變中有變。先看一、二句,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亦重復出現。作者一再規勸,意氣之殷勤,不能不令人心動。然同中有異。“金縷衣”耀眼奪目,價值昂貴,“勸君莫惜”;世上有比這更貴重的東西,那就是千金難買、失而不可復得的“少年時”,“勸君須惜”。一“莫”,一“須”,詞義相反,否定前者正是為了強調后者,一賓一主,分而又合。
三、四句為“勸君”的繼續與深化。不但強調抓住大好春光的必要,而且指出失去春光,將會帶來無限的悔恨。如果說上聯還是比較一般的規勸,語調平緩,那么這下一聯,則是苦口婆心的反復申述了。作者唯恐人們不聽忠言,以致遺恨終生,所以先從正面強調: “有花堪折直須折”,接著又從反面訴說: “莫待無花空折枝”。“直須”較之“須”,加強了力度;而一“空”字又包含了多少悵恨!感情漸趨強烈,節奏亦由舒緩而變得短促、峻急。這種達意上的委曲婉轉,構成了此詩內在的風韻,加之語詞的復迭詠嘆,往復回旋,一經配樂演唱,自然使人心醉而神往了。
此外,毋庸諱言,此詩的主題,原本并非十分積極的,作者無非勸大家“行樂須及春”而已,常于酒宴上演唱,便是例證。然而這層意思,作者并沒有直截地說出來,而是以“花”、“折花”和“空折枝”等作比,把人們帶到一個具體的意象世界中去,從而借物生情,引出無窮的聯想。詩歌本身的局限,就這樣被讀者給沖破了,人們從中得到了啟迪,從而擴大了詩的內涵。
上一篇:《野老歌·張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金谷園·杜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