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李夢陽詩《石將軍戰場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清風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間事。店北猶存古戰場,遺鏃尚帶勤王字。憶昔蒙塵實慘怛,反覆勢如風雨至。紫荊關頭晝吹角,殺氣軍聲滿幽朔。胡兒飲馬彰義門,烽火夜照燕山云。內有于尚書,外有石將軍。石家官軍若雷電,天清野曠來酣戰。朝廷既失紫荊關,吾民豈保清風店! 牽爺負子無處逃,哭聲震天風怒號。兒女床頭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將軍此時挺戈出,殺敵不異草與蒿。追北歸來血洗刀,白日不動蒼天高。萬里煙塵一劍掃,父子英雄古來少。單于痛哭倒馬關,羯奴半死飛狐道。處處歡聲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師。應追漢室嫖姚將,還憶唐家郭子儀。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經過淚滿巾。黃云落日古骨白,砂礫慘淡愁行人。行人來折戰場柳,下馬坐望居庸口。卻憶千官迎駕初,千乘萬騎下皇都。乾坤得見中興主,殺伐重開載造圖。姓名應勒云臺上,如此戰功天下無! 嗚呼戰功今已無,安得再生此輩西備胡!
(據刻本《明詩別裁集》,下同)
李夢陽(1473—1530年),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陜西鄉試第一,下一年中進士。先后做過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與江西按察司提學副使。李夢陽為人剛直,為反對張鶴齡、劉瑾等人,多次身陷囹圄,幾至于死。在文學事業上,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倡導復古運動,反對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以他和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復古流派。
《石將軍戰場歌》是李夢陽七言歌行的主要代表作。此詩歌頌明代英勇抗擊瓦剌族入侵的將軍石亨,是一首洋溢著熱烈的愛國主義的詩篇。瓦剌是西部蒙古各族的總稱。明英宗時,瓦剌首領也先曾短期統一各部,兵力強盛,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即己巳年,主力進犯大同,分兵騷擾遼東、宣府、甘肅。英宗親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俘。十月,也先挾持英宗,攻陷紫荊關,直逼京城。石亨等九將于京城九門外屯兵抗敵,在清風店(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北大敗伯顏帖木兒(也先弟)。此次京城保衛戰,首功應歸之于決策性人物于謙,若論戰功,則以石亨為第一。此詩即歌頌石亨的這一段戰跡,詩人的用心則在于借懷念石亨以呼喚現實生活中抗敵衛國的英雄。
開篇四句是全詩的一個引子,詩人自述,當他來到清風店南時,當地父老向他講述了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己巳年)發生在店北的那一場戰事。“店北猶存古戰場,遺鏃尚帶勤王字”二句,不僅在空間上指明古戰場的方位,以及上次戰爭的遺跡(遺鏃),而且在時間上打通歷史與現實的聯系,自然而然地令人從心底涌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感。詩作從第五句起便順勢折入對己巳年間戰事的回憶。
自“憶昔蒙塵實慘怛”至“還憶唐家郭子儀”共二十八句,是全詩的主干部分。這部分用筆的特點在于不作泛泛的敘述,而是采用繪形繪色的再現手法。先寫敵方:“憶昔”句點出八月間英宗被俘一事,目的在于點出戰場上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從“反覆”句起,寫再次進攻,時間已到十月。“勢如風雨至”,脫胎于高適《燕歌行》的“胡騎憑陵雜風雨”,鐵騎來襲,猶如風雨驟至,極言其迅猛。繼而寫敵兵一路過關奪隘,直逼京師城下:“紫荊關頭晝吹角,殺氣軍聲滿幽朔。胡兒飲馬彰義門,烽火夜照燕山云。”紫荊關在河北易縣西北約四十公里處,“關頭晝吹角”表明此關已落入敵手,幽朔二州(泛指今河北山西一帶)因之籠罩在濃重的戰爭氣氛之中。“彰義門”是北京城九門之一,門前胡兒飲馬,烽火燭之,意味著京城已危在旦夕。在寫足敵方以后,轉寫石亨一面。“石家官軍若雷電,天清野曠來酣戰”,以“若雷電”形象地寫出石亨的軍隊奔進之速與氣勢之壯,由此不難想見士氣之高昂。“天清”言天時,“野曠”說地利。這兩句從主客觀兩方面表明決戰的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條件都已俱備,似乎只待短兵相接了。出乎意料的是,詩筆忽然蕩開,插入對戰區百姓情況的描寫。據歷史記載,在清風店保衛戰中百姓們同仇敵愾,投石助戰。詩中寫“野人屋上看旌旄”,可見對戰事的關心;“吾民豈保清風店”,更有毀家紓難的慷慨氣概。但描寫的側重點,則在于戰爭帶給百姓的恐懼與災難,“牽爺負子無處逃,哭聲震天風怒號”便是這方面的典型寫照。這既加強了對戰爭氛圍的渲染,更為進一步寫石亨作好鋪墊,見出石亨抗擊入侵之敵既是保衛明王朝的需要,也是救民于水火的義舉。對石亨的直接描寫,著墨不多,但很有層次感,而且寫得相當精彩。“挺戈出”,是石亨剛一露面時的英姿;“殺敵不異草與蒿”,寫他有我無敵,猛勇沖殺;“追北歸來血洗刀”,寫他殺傷甚多,勝利返回。“白日不動蒼天高”一句,相當深入而細致地表現了石亨等人在鏖戰之后突然抬頭時的特定感受,也是擬人化了的“白日”、“蒼天”在見到人間的廝殺場面時感到吃驚以至變得出神的表現。楊升庵在《空同詩選》中于此七字旁加圈,見出他對這一神來之筆的句子是頗為欣賞的。“單于痛哭倒馬關,羯奴半死飛狐道”,從敵人一面說石亨的戰功;“處處歡聲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師”,從百姓一面寫克敵制勝引起的廣泛而又熱烈的反響。主干部分開始時寫敵人,表現的是敵人的囂張;寫百姓,側重于寫出戰爭環境中百姓的痛苦。至這一部分行將結束,再次寫到敵人與百姓時敵人已是潰敗之師,百姓已沉浸于歡樂的氣氛之中,從而與中間正面描寫石亨的主要筆墨互相呼應,在相當廣闊的背景上展示并歌頌了石亨的戰功。“應追漢室嫖姚將,還憶唐家郭子儀”,是在前面敘述描寫基礎上的議論、抒情。西漢時霍去病(嫖姚校尉,后拜將封侯)六擊匈奴,戰功卓著。唐朝郭子儀,大破安祿山,有再造唐室之功。引霍、郭作比,可見詩人對己巳年間進行保衛戰的石亨評價之高。
從“沉吟此事六十春”至詩末共十四句,是全詩的結尾部分。全詩的語氣由開篇的第一人稱,至中腹改用第三人稱,至此重又改為第一人稱寫法上,由倒敘歷史又回到現實。詩人途經古戰場,時間已是六十年后的另一個己巳年,其時正當日暮,在“黃云落日”下,“古骨”暴露于野,砂飛石走,景象慘淡。詩人下馬折柳,席地而坐,朝東北方向的居庸關的所在地遙望,在想像中出現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千官迎駕的熱烈場面。也先在己巳年戰敗后,挾英宗誘和不成,不得已于翌年將英宗送還北京。詩中稱英宗為“中興主”,雖不免夸大,但從歌頌石亨戰功的角度寫英宗的回歸,還是符合歷史的真實的。詩的結尾落到“安得再生此輩西備胡”,詩人撫今憶昔,追憶歷史,目的正是為了呼喚現實中的英雄。此詩作于明武宗的己巳年,即正德四年(1509),武宗時年十九歲,耽于游樂,荒淫無度,朝政大權集于宦官劉瑾之手。瓦剌在也先時短期強盛后即告衰落,代之而起的韃靼成了明代中后期北方和西北的主要邊患。李夢陽家鄉慶陽附近的花馬池、環縣等地,不斷受到韃靼侵擾。李夢陽一生曾多次回慶陽居住,還曾奉命到寧夏餉軍,對于邊患的嚴重是深有體會的。在京師為官期間,對于邊地的軍情又常有所聞。因而,反映軍情緊急,為確保明王朝的安全,希望良將出世的詩句,常見于他的筆下,如“可憐回首鼙鼓急,幾時重起郭將軍?”(七律《秋懷》八首,其二)“大同宣府羽書急,莫道居庸設險功。安得昔時白馬將,橫行早破黑山戎?”(同上,其六)、“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日橫空冷戰場。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七律《秋望》)李夢陽寫己巳事變的詩,還有一首題為《憶昔》的七言絕句:“己巳蒙塵數郭登,馳驅國難有楊弘。如今豈乏熊羆輩,比較元非搏擊能。”其中后兩句更可作為“安得再生此輩西備胡”的直接注解。從詩人對同一主題的反復吟唱中,從《石將軍戰場歌》對石亨式的英雄的向往與呼喚聲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對國事的強烈關心與對國家前途的深沉憂慮。
前人稱李夢陽“最工起手”,又贊他“七言古雄渾悲壯,縱橫變化”(沈德潛《明詩別裁》卷四)。這首《石將軍戰場歌》是頗能體現這些藝術特色的。起句“清風店南逢父老”,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顯得平易親切,入題自然。中腹部分以描寫為主,寫敵人、百姓、官軍三個方面,大開大合,跳蕩變化,極富于聲勢。此詩所寫,時間跨度長,空間距離大,人物眾多,既要縱橫變化,又要描寫動人,熔裁之功極為重要。詩人成功的熔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少總多,如寫敵人的進攻,只舉出“紫荊關”與“彰義門”兩地,只寫了“一晝”、“一夜”,但其他晝夜間的戰斗,別的關隘的陷落,北京城的全面吃緊,即可由此想見。一是略去不必要的過程描寫,而著重寫出結果,如敵人占領紫荊關,兵臨彰義門,以及石家官軍的“殺敵”、“追北”,都將過程略去而僅展示結果。由于熔裁得當,詩人才得以騰出筆墨,在大幅度的轉折騰挪的同時又能優游不迫地進行刻畫描寫。如將紫荊關的陷落形象地表現為“晝吹角”,又以“殺氣軍聲滿幽朔”一句進一步加以渲染;將“追北”的勝利具體而夸張地說成“血洗刀”,又以忙里偷閑之筆傳神地寫出“白日不動蒼天高”;在兩軍對壘的緊急關頭,以從容之筆插入“兒女床頭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的生動的細節描寫。
最后,還有個問題需要附帶說明,即關于李夢陽對石亨的評價。石亨后來聯絡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立英宗,誣殺于謙等人,大樹黨羽,因驕橫獲罪,以謀叛律論斬,死于獄中。李夢陽的《石將軍戰場歌》,對石亨的評價是否偏高了呢? 首先,從詩中的描寫來看,所寫的石亨僅限于己巳年間,將這時的石亨作為一個民族英雄來歌頌,應該說是并不過分的。沈德潛說:“石亨跋扈伏法,臣節有虧,要之戰功不可埋沒,此特表其戰功也。”(《明詩別裁》卷四)正是這一意思。其次,李夢陽對石亨“臣節有虧”一面是有所批評的,他有一首全面評價石亨的七絕:“石亨善戰真無比,跋扈飛揚卻累身。佩劍豈宜恩死士,拖金終要作誠臣。”(《憶昔六首》其三)可見評價還是中肯的,公允的。
上一篇:謝靈運詩《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世說新語《石崇王愷汰侈門》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