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原是寄,暫住即為生。
不屬人間有,何拘世上名。
大千觀去小,萬物自來輕。
破釜沉舟計,而今借令行。
塵海誰能度,空居我獨任。
風云千載事,冰鐵萬年心。
古木留春淺,寒巖積雪深。
只因貪縱目,長踞最高岑。
“五臺山”,又名臺山、清涼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部,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陸夢龍《憨山大師傳》載:“師(憨山大師) 同妙師 (妙峰大師)登五臺,……大方主人,為卜居北臺之龍門,……時年三十也。”據此,則《五臺山居》二首,應作于德清早年。
佛家認為: 宇宙是無限的、無量無邊的世界。人在世上,只不過是受苦。《法華經》說: “三界如火宅”。所以必須求得“解脫”。那么,何謂解脫呢?《成唯識論述記》說:“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礙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要想解脫,須先破我,通達“無我”。佛家認為四大皆空,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滅,成壞無常,虛幻不實。人也是四大的組成物,四大最終分離而消散,所以人在根本上沒有一個真實的本體存在。《圓覺經》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我在未死時,也是四大假合,也是空的。眾生雖盡有心身,只是為五蘊之假合者,無常一之我體,所以我也是空的。“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何處有人以及眾生。”“無我”故也無眾生。在佛家看來,人的軀體只不過是“寄生囊”。憨山大師,曾禪期“三月之內,恍在夢中,出行市中,儼如禪坐,不見市有一人也” (錢謙益語)。據此,則他已破除了 “我”,通達了 “無我”,到了“無他”的境界。所以,詩中說“此身原是寄,暫住即為生。不屬人間有,何拘世上名。”此身“生”在世上,只不過是暫時“寄”住,本來就不屬人間所有,何必去分辨世上種種事物的異同?這就是解脫,只有這樣,品德才會得到圓滿,人格才會得到完善,精神才會得到充實,心靈才會得到凈化。至此也就再無礙塵、超凡脫俗了。“大千觀去小,萬物自來輕。”大千世界,只不過是無邊宇宙的小塊,萬事萬物又在何處呢?“破釜沉舟計,而今借令行。”當年破釜沉舟妙計,而今也得“借令而行”。這首詩,主要是說明無我無他,無名無利,一切皆是虛無。
“塵海誰能度,空居我獨任。” “塵海”,塵俗多量的世界。“度”,渡。佛家認為生死譬海,自渡生死,又要渡人,這就是度。“空居”,居空之天。“任”,堪,勝。茫茫塵海,誰能渡過,居空之天,惟我能堪。參禪悟道,也不是易事。憨山大師曾 “以江南習氣軟暖,宜入冬冰夏雪、苦寒不可耐之地,以痛自摩礪”(錢謙益語)。“風云千載事,冰鐵萬年心。”世上風云人物,豐功偉業,固然可以流芳千古; 然冰心鐵骨之我佛,則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古木留春淺,寒巖積雪深”二句,明寫景,暗寫佛法。佛法高潔,經得起冰雪寒冷的磨礪。最后兩句:“只因貪縱目,長踞最高岑。”名義上寫景,實際上悟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賞景如此,悟道也如此。
憨山早年曾學詩法于 “后七子” 主帥王世貞,深得其妙。陸夢龍評曰:“師于詩文,天才駿發”(《憨山大師傳》)。這二首詩,開合轉換,極有章法; 深邃高古,禪理深寓,是禪詩中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禪詩《云在法師西山讀莊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住西湖白云禪院作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