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行》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北風吹雪天冥冥①,河流動地雷冬鳴②。
片帆如席竟飛渡③,關樓突出連云平④。
此關改設自漢起⑤,桃林古塞嚴基扃⑥。
倚山為城削精鐵⑦,環(huán)河作塹鞭驚霆⑧。
關門峨峨開四扇⑨,兀若八樁承天庭⑩。
他如武關與大慶(11),樓櫓一一高峻嶒(12)。
是名三關俱要害(13),更以此地為堅城(14)。
其西禁谷扼喉隘(15),細路險與猿猱爭(16)。
當關一夫荷戟立(17),萬馬卻走喑無聲(18)。
自從哥舒僨戎事(19),為魚百萬刀砧腥(20)。
以后大齊僭位號(21),失守遽作興元行(22)。
雁門司馬亦人杰(23),坐令賊騎紛縱橫(24)。
是皆天岨據(jù)形勝(25),云何先后同摧崩(26)?
即如函谷昔未廢(27),重關千里兵連營(28)。
西來重瞳沐猴爾(29),一炬遂使蒼天赪(30)。
乃知恃德古有訓(31),厄險猶在無佳兵(32)。
國唇國齒講地利(33),無乃所見皆書生。
方今車書大一統(tǒng)(34),赤寰向化黃輿寧(35)。
外猶臥鼓況內(nèi)地(36),設此豈以防憑陵(37)?
我從蒲坂溯潼水(38),時清各路頌《由庚》(39)。
道旁有酒且復酌,醉呵凍毫歌西京(40)。
回看太華雪亦霽(41),玉女擎出蓮花青(42)。
[注釋]
①冥冥:昏暗的樣子。
②河: 黃河。
③竟:竟然,居然。
④關樓: 潼關城東城門樓。
⑤東漢獻帝建安元年(196)至十六年(211)之間始建潼關。《潼關衛(wèi)志》說:“嗣建安遷(關)弘農(nóng)衡山嶺,又遷今上南門(明清潼關城的一個城門)外。”
⑥桃林:地名,即桃林塞。《元和郡縣圖志》云: “桃林塞,自靈寶縣以西至潼關皆是。” 基扃: 墻角和門閂,此處借指潼關。此句是說,桃林塞使得潼關更加雄險。
⑦此句以能削精鐵比喻潼關的堅固。杜甫《潼關吏》詩有“大城鐵不如” 之句。
⑧河: 黃河。塹: 護城河,壕溝。此句以鞭聲如雷說明潼關用黃河作護城河的險要。賈誼《過秦論》有“踐華為城,因河為津”之句。“倚山為城“、“環(huán)河作塹” 用其意。
⑨峨峨: 高大的樣子。四扇:四扇關門。參見前韓愈《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賈》注②。韓愈詩中有 “日照潼關四扇開” 之句。
⑩兀若:高聳得像什么。八柱:古代神話中撐天的八根柱子。
(11)武關: 關名,在今陜西省商南縣西北。大慶: 關名,又名“蒲津關” 或 “臨晉關”,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武關和大慶關都是進出秦地的要道。
(12)櫓: 頂部沒有覆蓋的望樓。
峻嶒: 高聳不平的樣子。
(13)三關:潼關、武關和大慶關。
要害: 要塞,關鍵。
(14)此地: 指潼關。
(15)禁谷: 潼關南面的一條長15公里的南北走向的天險深谷,又名 “禁溝”、“禁坑” 等。此處說禁溝在潼關之西為誤。
(16)細路: 指禁溝狹窄的道路。猱(náo): 一種猿類動物,善于攀援。
(17)杜甫《潼關吏》詩有 “千古用一夫” 之句。
(18)喑(yīn): 不能嘶叫。
(19)哥舒: 即哥舒翰。僨(fèn):敗壞。戎事: 兵事,軍事。安史之亂時,哥舒翰以太子先鋒兵馬元帥率兵20萬鎮(zhèn)守潼關,結果出關迎敵,在桃林塞被安祿山部將崔乾祐打敗,部下有幾萬人掉進黃河淹死。參見前杜甫《潼關吏》注(11)。
(20)砧(zhēn):切肉或菜時墊在下面的案板。杜甫《潼關吏》詩有 “哀哉桃林戰(zhàn),百萬化為魚” 之句。
(21)大齊: 黃巢農(nóng)民起義軍革命政權的國號。僭 (jiàn) 超越本分,這是詩人對農(nóng)民起義軍的誣稱。
(22)遽:急,倉猝。興元 唐時府名,治所在陜西省南鄭縣,黃巢農(nóng)民起義軍入長安的那天早晨,唐僖宗即從長安向興元逃跑。
(23)雁門司馬: 指孫傳庭。孫傳庭,代州振武衛(wèi) (代州,古稱雁門)人,曾以兵部尚書(相當于古代司馬) 之職,率兵在潼關鎮(zhèn)壓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后在潼關被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殺死。
(24)賊騎: 對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的誣稱。
(25)岨(jū): 通 “阻”。形勝:優(yōu)越的地理形勢。
(26)此句是說,為什么哥舒翰等潼關守將先后都失敗了。
(27)函谷: 關名,此處指漢函谷關。關址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漢獻帝建安年間廢之,始在今潼關縣設置潼關。
(28)重關:指漢函谷關和潼關。
(29)重瞳 一只眼睛里有兩個瞳仁,和 “沐猴” 都指項羽。《史記·項羽本紀》載: “聞項羽亦重瞳子。” 又載: “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爾:這,那,此指這個人或那個人,指項羽。
(30)赪(chēng): 紅色。《史記·項羽本紀》載: “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31)訓: 訓言,教導。
(32)厄險: 天險。佳兵:智勇雙全的將士。
(33)國唇國齒: 用以形容潼關的重要。
(34)車書: 車的形制和文字,引申為國家的體制、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此句是說,如今大清王朝國家統(tǒng)一。
(35)赤寰向化: 整個天下都服從教化。黃輿:皇帝乘坐的車子,象征國家政權。
(36)外: 指邊境。臥鼓: 息鼓,表示沒有戰(zhàn)亂。
(37)此:指潼關。憑陵: 侵凌,進逼。
(38)蒲坂: 地名,在今山西省永濟市,黃河東岸。溯: 逆流而上。潼水 水名,即潼河,南北穿明清潼關古城注入黃河。
(39)《由庚》 《詩經(jīng)·小雅》里六首笙詩之一的篇名。《詩序》云:“《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此即指人民安居樂業(yè),萬物各得其所。
(40)呵(hē) 哈氣使暖。凍毫因天寒而凍結了毛筆。
(41)霽:雨雪后天氣放晴。
(42)玉女: 神話傳說中的華山仙女。《集仙錄》云:“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 蓮花:傳說中華山上的成仙食物。《華山記》云:“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成仙)。”
【題解】
此詩選自《續(xù)潼關廳志·藝文志》,作于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以前。
【簡析】
這首詩從作者冒雪渡黃河入潼關下筆,接著描寫潼關的雄偉和險要。并把潼關和其它險關作比較,顯示潼關的堅不可摧。然后轉而吊古,敘寫歷史上扼守潼關而失敗的人物事件,說明治國守國必須持德,依險守關必須靠智勇雙全的將士,治國理邦的關鍵在人而不在險。然后又謳歌當時社會的升平安定和統(tǒng)一。結尾又落到作者的行程,與開頭遙相呼應。詩歌篇幅宏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內(nèi)容豐富,表現(xiàn)手法平鋪直敘,語言口語化,質樸自然。
上一篇:《潼關用崆峒原韻吊孫司馬》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潼關賦》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