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作霖·減字木蘭花》原文賞析
諸葛菜
將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傳出英雄盡瘁心。濃青淺翠,駐馬坡前無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詞題“諸葛菜”,即蔓菁,一名蕪菁。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載:“公(劉禹錫)曰:‘諸葛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菁者何?’絢曰:‘莫不是取其才出甲者生啖,一也;葉舒可煮食,二也;久居隨以滋長,三也;棄去不惜,四也;回則易尋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諸蔬屬,其利不亦博乎?’曰:‘信矣。’三屬之人,今呼蔓菁為諸葛菜。江陵亦然。”
這是一首詠物抒懷之作。全詞只八句,但在這短短的八句中,作者由寫諸葛菜到贊嘆諸葛亮,再由贊嘆諸葛亮轉而抒寫自己的胸懷,語淺而意深。
第一、二兩句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功業。蜀后主建興十二年(234),亮出師伐魏,秋八月病卒于五丈原。《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陽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于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將星落”謂此。諸葛亮數次北伐中原,欲興復漢室,但壯志未酬,赍恨而歿。可他興漢的素志,治蜀的業績,他的鞠躬盡瘁的精神,長留人間,永遠照耀史冊,成為百代楷模。“留得”句,巧妙地嵌用了杜甫《詠懷古跡》詩中“諸葛大名垂宇宙”句,既高度概括了后人對他的勛業的評價,也充分表達了后人對他的高風的敬仰。
第三、四兩句由人及物,一方面點題,說明諸葛菜名稱的由來;另一方面因小見大,用極普通極平凡的事物來進一步突出諸葛亮的崇高品質。從“諸葛所止,令兵士獨種蔓菁”中就可以看出他謀畫的深遠,慮事的周密。“傳出”云云是說,百世而后,只要看到蔓菁,人們就會思念諸葛亮,崇敬的心情就會油然而生。“盡瘁”是由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轉化而來。這兩句進一步說明諸葛亮之所以能名垂宇宙,最根本的是由于他的鞠躬盡瘁的赤膽忠心。
五、六兩句承接上片三、四兩句稍加鋪敘。“濃青淺翠”,在平淡中略為點染,顯得欣欣向榮。“駐馬坡”是指諸葛亮行軍駐馬的山坡,泛指軍營駐地。“無隙地”說明諸葛菜繁息興盛,為最后兩句作過渡。
第七、八兩句為全詞主旨所在。作者緊緊抓住一個“味”字,深化主題,點出自己的寫作意圖。諸葛菜既無爭妍斗奇之花,又無豐碩鮮脆之果,更無濃奇甘美之味,可以說是樸實平淡之極,但它恰能隨處繁息,濟世利人。這就好比諸葛亮的為人。當其未出山之前,“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前出師表》),自由淡泊,隱居高臥;可一旦風云際會,便大展雄才,建不世之功業,傳萬古之美名,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此味能知”,寫出作者的抱負。諸葛亮為南陽一布衣,作者為江南一布衣。因此,他的心與昔賢相通。當其不遇之時,他亦如諸葛亮之恬淡自守,但他仍希望能夠遭際機會,施展抱負,經世安民。
全詞既無鏤紅刻翠之雕飾,也無慷慨激昂之呼號。質樸無華,平平道來,淺顯之極,亦如諸葛菜之平淡無奇。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它淺中的深,淡中的熱。全詞寫物實寫人,寫古人實寫今人,層層深入,最后點出主旨,抒發自己的抱負。在“平淡”的表面下隱藏著自己的積極進取的“熱心”。
上一篇:《劉因·人月圓》原文賞析
下一篇:《況周頤·減字浣溪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