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采草藥》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1。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識耳,在藥則未為良時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皆歸其根3。欲驗之,但取蘆菔、地黃輩觀,無苗時采,則實而沉;有苗時采,則虛而浮4。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則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5。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6。用花者,取花初敷時7。用實者,成實時采。皆不可限以時月。
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8。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白樂天《游大林寺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9。”蓋常理也。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筍,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間,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嶺嶠微草,凌冬不凋11;并汾喬木,望秋先隕12;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13。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則后種者晚實,此人力之不同也14。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15!
【注釋】 1二月、八月:都指農歷,下文的月份同此。 2芽:名詞動用,發芽。 掇:摘取。 采掇:采集。 3大率:大抵、一般。宿根: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土中越冬,隔年生發新芽的根。津澤:津液,此指植物所含的養分。 4蘆菔:蘿卜,根、葉、子可入藥,一說指杏參。地黃: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莖入藥。 輩:類,等。 5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入藥,作者誤為一年生植物。 鮮澤:鮮亮潤澤。 黯惡(wu悟):深黑暗淡。 6本說:指上文所說的采葉的道理,即取芽長足時采。 7敷:鋪開,引申為開放。 8土氣:土壤中的溫度,即地溫。愆(qian千)伏:原指天氣寒暖失調,此指節令先后不定。 9白樂天:白居易(772 ——846),唐代著名詩人。 人間:此指平原地區。 芳菲:原指花草的香氣,此指花。 10筀竹筍:竹筍的一種,葉細節疏。 11嶺嶠:五嶺的別稱,此指嶺南地區。 12并汾:并州和汾州,在今山西省。隕:墜落。 13諸越:古代對今華南一帶的稱呼,此指南方地區。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此指北方地區。 榮:開花。 14人力:指管理、栽種的做法。 15拘:限制。
【今譯】 以往的做法采草藥多利用二月和八月的時間,這種做法很不恰當。僅僅只是因為二月間草已發芽,八月間草還沒有枯萎,采集的人容易辨認識別而已,對藥材來說卻不是好的時節。大略說來,用根作藥的,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須選取沒有莖葉的時候采,那么這時植物的養分都集中在它的根部。想驗證這一點,只要拿蘿卜、地黃之類的草藥來觀察,沒長苗的時候采,根就飽滿沉重;有了苗的時候采,根就空虛輕浮。那些沒有隔年老根的,便要等到苗已長成但又沒有開花時采,這時根已長足而又沒有衰老,象現在的紫草,沒有開花的時候采,根的顏色就鮮亮潤澤;花開過后再去采,根的顏色就深黑暗淡,這就是采藥時間是否適當的驗證。用葉作藥的,選擇葉子剛長足的時候采。用芽作藥的,自然應按照這同樣的道理采。用花作藥的,選擇花剛開放的時候采。用果實作藥的,在果實成熟的時候采。都不能用一定的時間月份來限制。
因為地溫的上升有早有晚,天氣節令有先后不定的變化。例如平原地區三月開花的植物,在深山中,要到四月才開花。白居易《游大林寺》詩中說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正是這個普通的道理。這是由于地勢高低不同的緣故。又如筀竹筍,有在二月萌生的,有在三月、四月萌生的,也有在五月才萌生的,就稱它為晚筀。水稻有在七月成熟的,有在八月、九月成熟的,也有在十月才成熟的,就稱它為晚稻。同一類作物生長在同一小塊地里,本身也有成熟早和成熟晚的,這是由于作物性能不同的緣故。嶺嶠地區的小草,經越冬天不會枯萎;并汾一帶的樹木,臨近秋天葉子就墜落了;南方地區的桃李在冬天結果實,北方地區的桃李夏天才開花。這是由于各地氣候不同的緣故。一畝地里的莊稼,施肥灌溉的先發芽,一塊田里的禾苗,后栽種的晚結實,這是由于人力不同的緣故。怎么能一律用固定的月份來限制呢?
【總案】 沈括認為,采摘草藥不能“拘以定月”,要根據用藥部位的不同,來確定采摘的時間。植物的生長,受地理環境、本身特性、氣候變化、栽培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采摘草藥就應該因物、因時、因地制宜。表現出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文章列舉充足的理由,引征大量的事實多方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論證嚴密,具較強的說服力。善用比較分析,深化道理,透徹地說明問題。有詳有略,有理有力。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井井有條。語言簡潔精煉。
上一篇:曾鞏《醒心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白居易《錢唐湖石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