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
石榴園下擒生處,獨自閑行獨自歸。
其二
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納禪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桿望落暉。
智度生平不詳,從這首詩中可知他年青時是位叱咤風云的將軍,后來功成身退,出家為僧。智度并不是什么高僧大德,但大詩人元稹卻寫了兩首詩來贊頌他,似乎很奇怪,事實上智度的人格在唐代是一種很完美的人格,他把儒與佛、進身與出世完美地統一于一身,達到了唐人在人格上的理想境界。
智度青年時的形象是: “四十年前馬上飛”,“三陷思明三突圍”??梢娝麖那笆且晃或斢聞倧姷纳倌陮④姡粋€“飛”字把他飛將軍的勃勃生氣、雄雄威風給勾勒了出來?!八济鳌?,即史思明,是安祿山手下的大將。當時安史叛軍進逼時,唐軍是紛紛敗績、納地獻城,而智度居然 “三陷思明三突圍”,何其驍勇! 何其英雄!為國為民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壯烈事跡發生在一個擁禪衣的和尚身上,似乎很矛盾,似乎難以想象,但這正是唐人的精神風貌,李白叫嚷要歸隱,但又說要功成身退,要在青年時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元、白老來消極得很,但青年時則曾冒死直諫,使權貴切齒扼腕。唐代是一個少年英雄輩出的浪漫時代,功名只向馬上取,青年的智度正是這種少年英雄的典范,所以元稹寫得才如此用力,少年智度的形象也才如此虎虎有生氣。
而眼前的智度大師卻是另一番模樣:“獨自閑行獨自歸”,“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桿望落暉?!币粋€活脫脫的高僧的形象:石榴園下,天津橋上,無所用心,獨自閑行;無憂無慮,無煩無惱,看花開花落,彩霞滿天; 閑憑欄桿,任清風吹動禪衣; 太陽下山了,雞禽歸塒了,該回寺了,他獨目歸去,沿著那條幽長幽長的小路……,多么閑淡,多么恬靜,多么瀟灑適意的人生??! 而元稹等輩,為功名而苦惱,為榮華而競求,為地位的沉浮而膽戰心驚,如拘如執,如在牢獄,怎能不對大師適意的生活油然而起羨慕之心呢? 怎能不對大師拋卻功名富貴,以求大佛智的高風亮節由衷欽佩呢?在切身的感受和由衷的欽佩之情下來作此詩,可謂深得個中三昧,有感而發。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智度大師的形象那么生動,那么閑淡飄逸。
儒講入世,佛講出世; 儒講齊家治國平天下,佛講修身養性悟禪理,二者是矛盾對立的,很難統一。李白一生講求功成身退,至死也未能如愿。許多僧人修身一世,卻對社會毫無貢獻; 許多士大夫心向往佛,卻身戀于榮華富貴,被譏為“人人皆言佛門好,真入佛門有幾人”。他們都是有缺陷的,未能達到人生的完美境界。唯獨智度大師,青年時鐵衣戎馬,報效祖國,干出驚天動地的功業;后來又拋卻世俗榮華富貴,毅然“功名藏盡擁禪衣”,進行新的人生體驗,把人生的境界推向更高的層次。在元稹看來,這是多么輝煌、多么壯烈的人生,多么崇高、多么完美的人格??! 這不正是元稹孜孜以求卻未實現的愿望,這不正是唐代士大夫都心向往之而身未能達之的完美境界嗎?
這兩首詩語言簡潔明了,用詞生動傳神,人物造像栩栩如生、充滿神韻,是一首詠人好詩。
上一篇:禪詩《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智空和尚種松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