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宋史》文《張順張貴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張順,民兵部將也。襄陽受圍五年,宋闖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輕舟百艘,以三舟聯為一舫,中一舟裝載,左右舟則虛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賞募死士,得三千。求將,得順與張貴。俗呼順曰“矮張”,貴曰“竹園張”,俱智勇,素為諸將所服,俾為都統。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輩或非本心,宜亟去,毋敗吾事”。人人感奮。
漢水方生,發舟百艘,稍進團山下。越二日,進高頭港口,結方陳,各船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紅鐙為識。貴先登,順殿之,乘風破浪,徑犯重圍。至磨洪灘以上,北軍舟師布滿江面,無隙可入。 眾乘銳凡斷鐵絙攢杙數百,轉戰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絕援,聞救至,踴躍氣百倍。及收軍,獨失順。越數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直抵浮梁,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葬,立廟祀之。
張貴既抵襄,襄帥呂文煥力留共守。貴恃其驍勇,欲還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數日不食,使持蠟書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連鎖數十里,列撒星樁,雖魚蝦不得度。二人遇樁即鋸斷之,竟達郢,還報,許發兵五千駐龍尾洲以助夾擊。
刻日既定,乃別文煥東下,點視所部軍,洎登舟,帳前一人亡去,乃有過被撻者,貴驚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復不能銜枚隱跡,乃舉炮鼓噪發舟,乘夜順流斷絙破圍冒進,眾皆辟易。既出險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擊,以死拒戰。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燭天如白晝。至勾林灘,漸近龍尾舟,遙望軍船旗幟紛披,貴軍喜躍,舉流星火示之,軍船見火即前迎,及勢近欲合,則來舟皆北兵也。蓋郢兵前二日以風水驚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報,據龍尾洲以逸待勞。貴戰已困,出于不意,殺傷殆盡,身被數十槍,力不支見執,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識矮張乎? 此是也?!笔刳鹫呓钥?,城中喪氣。文煥斬四卒,以貴袝葬順冢,立雙廟祀之。
(據中華書局本《宋史》)
公元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建號元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在此前后,他大舉出兵南下,要滅南宋。
1267—1273年的襄樊之戰,是南宋愛國軍民抗擊元軍的一次至關重要的戰役。1267年11月,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獻計:進攻南宋,必先取襄陽,由漢水渡長江,宋朝可滅。1268年,忽必烈以劉整為都元帥,阿術為征南都元帥進侵襄陽。造戰艦五千艘,練水兵七萬,從陸上、水上對襄樊層層包圍,作了渡江滅宋的準備。
1269年春,北軍圍襄陽北岸的樊城,京湖都統張世杰領兵拒戰,失敗。七日,沿江制副使夏貴率舟師至新郢,又被阿術戰敗。范文虎部來援,又敗。1270年春,李庭芝出任京湖制置大使,領兵出援襄樊,賈似道卻在暗中命范文虎牽制李庭芝,借故停兵不進。
1271年,元軍命張弘范軍駐鹿門,斷絕襄樊糧道;派東路元軍圍襄陽;陜西、四川元軍也出動,牽制宋軍。六月,范文虎率軍十萬到鹿門,阿術夾江為陣,宋軍大敗。在元軍圍攻襄樊日見得手,南宋無能援救襄樊的情況下,張順、張貴響應愛國將領李庭芝的號召,帶領三千民兵誓死赴難,一舉突破了元軍的重圍,勝利到達久已渴望援兵的襄陽城內。
《張順張貴傳》所記敘的,就是張順、張貴在援襄之戰中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的事跡,顯示了南宋愛國人民捍衛祖國、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
本文共四個小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小節),寫張順,張貴臨危受命,誓死赴難,沖破元軍重圍,抵達襄陽。戰斗中,張順壯烈犧牲。
第一節,寫二張援襄,誓死赴難。文章首先以“襄陽受圍五年”,寫出了嚴峻的形勢。在這種危難困厄的形勢下,1272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探明了襄陽西北有一清泥河可通襄陽。于是,就在當地“造輕舟百艘”,并且巧妙地把“三舟聯為一舫,中一舟裝載,左右舟則虛其底而掩覆之”。李庭芝又“出重賞”在襄、郢、西山一帶招募了三千驍悍善戰的民兵?!扒髮?,得順與張貴”。一個“求”字,表明了選將之嚴格,得將之不易,揭示張順、張貴都是智勇兼備的民兵將領,因而“素為諸將所服”。
戰前進行了誓師動員,話雖簡短,卻似斬釘截鐵,十分有力?!按诵杏兴蓝选保砻髁吮<倚l國、誓死打退元軍的堅強意志?!叭贻吇蚍潜拘模素饺ィ銛∥崾隆?,宣布了去留自愿的規定。盡管有這樣的選擇自由,其結果卻是“人人感奮”,而無一人離去,充分顯示出飽經戰亂的郢、襄人民同仇敵愾、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這也就為下文破圍抵襄作了鋪墊。
第二節,寫破圍抵襄,張順犧牲。1272年陰歷5月22日,趁著“漢水方生”的有利條件,張順、張貴率領著三千民兵,“發舟百艘”,向襄陽進軍?!吧赃M”,寫出了百舟初發時穩扎穩打,拉開梯隊,逐漸前進;接著便是一往無前地迅猛進軍高頭港口;并作好戰前布陣,周密地配置火力。這個過程初步顯示出二張的指揮才能。
破圍抵襄這一層,寫得有聲有色,井然有序,表明了二張的指揮若定。他們選定了最有利的深夜發起進攻,規定了軍中聯絡的標志,確定了指揮官的位置?!俺孙L破浪,徑犯重圍”,表現了二張率領三千民兵的銳不可當之勢,以雷霆萬鈞之力,闖過了元軍的層層包圍。元軍以二三十倍于民兵的兵力,“布滿江面,無隙可入”,然而這支民兵懷著堅強的保家衛國的意志,他們“乘銳凡斷鐵絙攢杙數百”;他們迂回擊敵,“轉戰百二十里”,終于“抵襄城下”。這個重大的勝利,大大地鼓舞了困守襄陽的宋軍官兵,“踴躍氣百倍”。
接著,文章寫張順的犧牲?!蔼毷ы槨?,是說除了張順下落不明外,民兵全部勝利抵襄,表明了這支民兵部隊善于攻戰,民兵將領的指揮得當。幾天后發現了水面有浮尸,“被介胄,執弓矢”,再仔細察看,才認出是張順,他勇敢頑強,殊死戰斗,“身中四槍六箭”,直到壯烈犧牲,依然“怒氣勃勃如生”,浩氣長存,雖死猶生。這一描寫,既暗示了民兵部隊所以能“抵襄城下”的重要原因,又塑造了一位高大豐滿的英雄形象。語雖寥寥,然而字字千鈞,言簡意賅。
第二部分(第三、四小節),寫張貴派人與郢兵約定夾擊元軍。郢兵違約退兵,張貴戰敗被俘,至死不屈。
第三節,寫募士求援,夾擊元軍。二張破圍援襄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元軍。元軍“增守益密”。一個“密”字表明元軍數量之大。他們對水路采取了立體布防措施: 水上,“連鎖數十里”;水下,“列撒星樁”,達到了“雖魚蝦不得度”的程度。這樣,襄陽守軍的形勢就更加險惡,要出擊就更加艱難了。為了改變這種局勢,張貴招募了兩個能伏水的壯士到郢州求援。兩個壯士憑著勇敢和機智,“遇樁即鋸斷之”,終于到達了郢州,取得了聯系,范文虎答應“發兵五千駐龍尾洲以助夾擊”。
第四節,寫突圍前進,至死不屈。在得知郢州所約定的夾擊元軍的時間與地點之后,張貴率軍出發。登舟時,“帳前一人亡去,乃有過被撻者”。這就為下文元軍“得逃卒之報,據龍尾洲以逸待勞”安下伏線。張貴雖然對“一人亡去”感到吃“驚”,知道“吾事泄矣”,但是,成敗在此一舉,而且已與援軍約定了夾擊的時間,因此只有破釜沉舟,命令部隊“亟行”,搶先加速行動,力爭在敵人“或未及知”的時候趕到夾擊地帶,克敵制勝。這表現出作為部隊統帥的張貴所具有的鎮定、果斷的可貴素質和臨機應變的卓越才能。
對于這次戰役,由于已經預計到“吾事泄”,因而舟師進發時,不是采取“銜枚隱跡”進行偷襲的戰術,而是采取“舉炮鼓噪”的戰法,來激勵士氣。 民兵在張貴的帶領下,“乘夜順流斷絙破圍冒進”。作者密集地使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來表現民兵戰士的勇猛勁利。他們殺得元軍“眾皆辟易”,取得了初步勝利。
張貴率領著民兵出了“險地”,戰勝了數萬元軍“邀擊”,到達了與郢兵約定會師夾擊元軍的龍尾洲時,“貴軍喜躍”;卻沒有料到“郢兵前二日以風水驚疑,退屯三十里”,前來“會師”的“皆北兵也”。張貴寄希望于元軍對這次夾擊行動“或未及知”;而元軍卻已“得逃卒之報”。張貴指望此一舉可以出奇制勝,卻沒有料到元軍“據龍尾洲以逸等勞”。總之,張貴所部在這次戰役中“出于不意,殺傷殆盡”。張貴雖然“身被數十槍,力不支見執”,但是,他“卒不屈,死之”,張貴的壯烈犧牲,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他還活在民兵和廣大人民的心中。“守陴者皆哭”,哭這位鐵骨錚錚的抗元戰士,哭這位光耀天地的民族英雄。
二張援襄的事跡,最早見于南宋周密(1232—1298)所著的《齊東野語》卷十八《二張援襄》。襄樊之戰發生于周密在世的時候。他在《二張援襄》文末寫道:“此事親得之襄州、順化老卒,參之眾說,雖有微異,而大意則同。不敢以文害辭沒其實,因直書之,以備異時之傳忠義者云?!迸c周密同一時期的文學家戴表元評論《齊東野語》時說:“周子之書,其言核,其事確……不茍然也?!?《齊東野語·序》)由此看來,周密的《齊東野語·二張援襄》(以下簡稱《齊語》)是客觀地反映了真實情況的?!端问贰堩槒堎F傳》(以下簡稱《張傳》)就是從《齊語》抄錄筆削而成的。它雖然保留了《齊語》中的基本事實,但也作了多處篡改。因此,要研究本文的表現手法,就不能不對兩篇文章作一些參酌比較。兩文的出入,恰巧為我們探討它的藝術特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從兩文的比較來看,用春秋筆法意寓褒貶是本文的一個藝術特色。
1.《齊語》:“至磨洪灘以上,敵舟布滿江面,無隙可入。鼓勇乘銳,凡斷鐵絙攢杙數百,屯兵雖眾,盡皆披靡避其鋒?!薄稄垈鳌穭h去了“屯兵雖眾,盡皆披靡避其鋒”兩句。這樣一刪,掩飾了元軍的慘敗??墒?,文章卻出現了明顯的漏洞。其一,既然元軍“布滿江面,無隙可入”,何以只“斷鐵絙攢杙”就能夠通過元軍密集的陣地?其二,如果要通過元軍陣地,而元軍又不“披靡避其鋒”,勢必要進行一場大血戰。在大血戰中,這支三千人的民兵怎么可以設想“獨失順”一人呢?《續資治通鑒》卷一七九,在“轉戰百二十里”之下也有一句“元兵皆披靡”。歷史的本來面目如此,戰理、事理、文理也如此。梁啟超在論史德時說:“史家道德,應如鑒空衡平: 是什么,照出來就是什么,有多重,稱出來就有多重?!?《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史家的四長》)《張傳》從維護元朝統治出發,強經就我、任意刪改歷史的手法是不可取的。
2.《張傳》第三節寫道:“張貴既抵襄,襄帥呂文煥力留共守。貴恃其驍勇,欲還郢?!薄洱R語》中卻沒有這幾句話。
《張傳》加上這幾句話,無非是想表明張貴是個有勇無謀、恃勇好斗、魯莽滅裂的人;也想說明他的“還郢”是視襄陽為棄物,置大義于不顧,狹隘自私的舉措。這完全是有意歪曲真相,貶低英雄形象的曲筆。張貴于1272年陰歷5月破圍入襄,與呂文煥所部共守襄陽達半年之久。到了十一月,戰局依然沒有改觀。因此,張貴極力主張到郢州聯系援兵,自己則率民兵自襄陽沖出包圍,彼此夾擊元軍,以扭轉被動的局勢,爭取更大的勝利。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是取勝的上策,是大智大勇、無私無畏、唯一可行的戰略決策。
3.《齊語》中“至小新城”一句的下文是:“敵方覺,遂以兵數萬邀擊之。貴又為無底船百余艘,中立旗幟,各立軍士于兩舷以誘之,敵皆競躍以入,溺死者萬余,亦昔人未出之奇也?!边@段話表明,在力量對比上,民兵處于絕對劣勢,但在戰術上,他們攻敵于無備之時,用敵所不意之法消滅了敵人萬余,取得了重大勝利,顯示出民兵的勇敢和智慧。
《張傳》一則以偷梁換柱的手法把張貴用無底船溺死元軍萬余人的情節縮寫涂改為“左右舟則虛其底掩覆之”,并且調到文章開頭,避實就虛,讓人看不出“無底船”在戰斗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這就又一次掩飾了元軍的大敗;再則,把“溺死者萬余”改寫為“大兵邀擊,以死拒戰”,這樣就把寫民兵輝煌戰果的句意篡改成為表現元軍士氣勇敢了。
二、從行文的表里看,筆兼陰陽、墨運明暗是本文的又一個藝術特色。
“文章詩畫總屬一理,必于一筆之中,各具四面,一句之內,必分數層,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也’。”(吳見思《史記論文·封禪書》)本文作者是深諳此中三昧的?!跋尻柺車迥辍?,“城中久絕援”,正面是告訴人們襄陽形勢的嚴峻險惡。然而人們要問一問,襄陽形勢為什么會弄成這般地步呢?據歷史記載,南宋權相賈似道,私向蒙古忽必烈乞和,答應稱臣納幣。對襄陽軍情,他隱瞞不報,不予支援。他整天都在西湖的豪華別墅里窮奢極欲,紙醉金迷,因而激起了人們的憤恨,國人皆曰可殺。一面是襄陽受圍,久已絕援;一面是窮奢極欲,日肆淫樂,不顧軍情??梢?,寫襄陽形勢險惡的另一面是抨擊誤國誤民的權相賈似道之流的。
文章明寫“郢兵”的有兩處: 一是“許發兵五千駐龍尾洲以助夾擊”,二是“前日以風水驚疑,退屯三十里”。一“驚”一“退”,筆下的背面卻是鞭笞降將范文虎的。他屯兵不進,而又牽制抗元將領李庭芝;他握有重兵十萬,在關鍵時刻卻只“許發五千”;他一戰而敗,再戰而逃,三戰而降。正反相映,更加見出范文虎之類的可惡可恥,也更加顯示出張順、張貴的可歌可泣。
三、從字句的煉鑄看,惜墨如金、精當生動是本文第三個藝術特色。
本文為二張之傳,僅用了七百多字便塑造了兩位震古爍今的英雄形象,真可謂惜墨如金,筆力雄健。寫二張在向襄陽進軍的縱深戰斗中,僅以“乘風破浪,徑犯重圍”八個字便概括了全部戰況,照應前文“漢水方生”,從而見出張順、張貴善于掌握有利條件;顯示出舟師進軍的特點和銳不可當的氣勢;寫出了元軍投入兵力之多;表現了民兵不顧生死、勇猛沖擊元軍的頑強戰斗精神;也說明了進軍勝利。語少而意密,耐人咀嚼,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文章寫發現張順犧牲的過程十分精彩,先看一“失”字,只是說在點視部隊時缺少張順。過了幾天,“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遠望,先見“浮尸”;再看,發現“被介胄,執弓矢”。把浮尸撈上來“視之順也”,是說在近處仔細看面部,才確認是張順;再檢視身上,又發現“身中四槍六箭”。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作者選詞擇語慎之又慎,嚴謹精當,一字不能易,詞序不能變。
上一篇:散文·全祖望文《張公神道碑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梁啟超詩《志未酬》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