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醒心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滁州之西南1,泉水之涯2,歐陽公作州之二年3,構(gòu)亭曰“豐樂”4,自為記5,以見其名之義。既又直豐樂之東6,幾百步7,得山之高,構(gòu)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8。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huán),云煙之相滋9,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10,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11。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吾君優(yōu)游而無為于上12,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天下之學(xué)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13,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寄意于此也14。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shù)百年而始有之15。今同游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16,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17,然后知公之難遇也。則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托名于公文之次18,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19。
【注釋】 1滁(chu )州:今安徽滁縣一帶。州治今屬滁縣。 2涯:岸邊。 3歐陽公:歐陽修。 作州:任知州。歐陽修在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為范仲淹等的遭讒辯證,不為當(dāng)政者所容,貶滁州知州。 二年:指慶歷六年(1046)。 4構(gòu):筑。 5記:指《豐樂亭記》。6直:當(dāng)。 7幾:近。 8即:就,往就。 9滋:潤。 10灑(xian)然:肅敬貌,形容酒醒神清的樣子。 11韓子:韓愈,字退之。《北湖》:韓愈《北湖》詠虢州北湖說“聞?wù)f游湖棹,尋常到此回。應(yīng)留醒心處,準(zhǔn)擬醉時(shí)來”。 12君:指皇帝,即仁宗。 13夷狄:泛指少數(shù)民族的習(xí)慣語。 14寄意:寄托意趣。 15歿:卒,逝世。 16跡:生平事跡。 17及:近,指生不同世,不能接近。 18托名;憑借他人以揚(yáng)名。這里指因歐陽修而顯名。 19慶歷七年:1047年。
【今譯】 歐陽公任滁州知州的第二年,在治所滁縣城的西南泉水邊上筑亭,題名“豐樂”,他自己寫了一篇《豐樂亭記》,用以說明命名的用意。不久,他又在豐樂亭東將近百步之處的山頭,筑亭名叫“醒心”,使我為它撰記。
每逢歐陽公和州中的賓客出游,就必然到豐樂亭飲酒。如果酒醉意倦,就必然登上醒心亭遠(yuǎn)望,去看那環(huán)繞的群山、云霧的升騰、茫茫的曠野、眾多的草樹、美好的泉石,使耳目一新,酒醒神清,更愿久而忘歸。根據(jù)這樣的事實(shí)并借韓愈《北湖》“應(yīng)留醒心處,準(zhǔn)擬醉時(shí)來”的詩意稱亭為“醒心亭”。唉,這或許說得上得其樂于山泉之間了。
不過,歐陽公真正的樂趣,我能說清:皇帝在上優(yōu)游自得,無為而治。百姓在下豐衣足食,沒有遺憾;天下學(xué)者,有才有德;邊疆內(nèi)外,其他民族的人和鳥獸草木都生長如意,這才是他的快樂。山間水邊,哪里是他的樂趣所在啊,只是他的寄托罷了。
像歐陽公這樣的賢人,韓愈逝世后幾百年才出現(xiàn)。今天和他同游的賓客,還沒有意識到他是難逢難遇的人。今后百年千年,有敬仰歐陽公的為人,而看到他留下的足跡,會產(chǎn)生恨不同時(shí)、不能相見的嘆息,然后才知道他的難遇啊。那么凡和他同游于醒心亭的,豈不可喜可慶嗎!而我又有幸以文章列于歐陽公之后,豈不可喜可慶嗎!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總案】 宋代為亭作記,頗多名篇,如梅堯臣《覽翠亭記》、蘇舜欽《滄浪亭記》、歐陽修《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游修亭記》《照翠亭記》、蘇軾《喜雨亭記》《放鶴亭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武昌九曲亭記》、曾鞏《道山亭記》《醒心亭記》、葉適《醉樂亭記》等等,各有特色,歷來為人稱道。曾鞏《道山亭記》記敘閩南山水,以寫景著稱;《醒心亭記》寫景服從于寫情,以抒感取勝。
滁州饒山水之美,因山筑亭,山水增色。滁有三亭:一在西南遠(yuǎn)郊瑯琊山,稱醉翁亭;一在城南豐山之上,稱豐樂亭;一在豐樂亭東約百步的山顛,稱醒心亭。前兩亭歐陽修在慶歷六年(1046)寫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慶歷七年,醒心亭落成,歐陽修自己不撰文志勝,卻讓門人曾鞏為記,它充分反映了文壇領(lǐng)袖獎(jiǎng)掖后進(jìn)的美德,加以歐陽修是因憂國憂民直言敢諫而貶謫滁州的,其人品之高潔,尤使曾鞏敬佩,所以《醒心亭記》的重點(diǎn)自然而然地落在歌頌歐陽修上。
全文三百四十七字,分為四段:第一段記敘受囑為記;第二段飛馳想像,寫居高四望的景色,點(diǎn)明“醒心”命名之意;第三段寫歐陽修志在兼濟(jì)天下,優(yōu)游山水,非其本意;第四段盛贊歐陽修上繼韓愈,令人景仰,能與之同游和受托為文是莫大的榮幸。這篇散文語言平易,以小見大,言簡意深。行文如江河曲折,變化有致。尊崇一代文宗之情,溢于字里行間。今天讀來也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遠(yuǎn)見卓識。
上一篇: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沈括《采草藥》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