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間中進士,先在地方任主簿、簽判等職。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從反對派的立場被卷進了這一歷史事件,為此使他一生坎坷,受到了當時新舊兩黨的雙重打擊。在政治斗爭中,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儋州(今廣東海南島)。宋徽宗即位(1100)后遇赦北歸,可是第二年就死在了常州。蘇軾的悲劇帶有濃厚的封建官場傾軋的色彩,也說明在激烈的黨爭中要作持平之論的“行路難”。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詩、詞、書法、繪畫,在中國文藝史上都具有超奇拔絕的地位。他的散文涵渾奔放,情采俱備;詩作清疏雋逸,亦多名篇;詞作筆力雄健,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使詞在題材內容表現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蘇軾的思想是比較復雜的,到后期由于在生活中所遇摧折很多,他的消極思想表現得比較嚴重。
這首詞作者附有小序: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高密)任太守,其弟蘇轍(子由)在濟南,已經七年未見。蘇軾政治上不得意,與兄弟又長久未見,在中秋醉飲之后,感慨系之,寫了這首久被稱道的好詞。
作者在詞中表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的矛盾。人世間所遇的困頓挫折,使他幻想超凡的天上;而天宮的清虛空冷,又使他留戀切實熟悉的人間。他最后發現,不論天上人間,都沒有象幻想中所希望的那么完美無缺的境界,真正的希望所在乃在于人間的切實生活之中。這種詩意的提煉過程,有作者復雜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寓有政治感慨,但也不宜把它解釋成政治寓言。
作者仰望高天明月,把酒問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以向往光明的熱望,與青天對談,何等磊落的胸懷,何等豪放的氣魄!真是問得青天也不能作答。誰知又連發問: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里有問的意思,但由于第一句問,青天回答不上來,第二問也就成了泛問性的探詢,語氣舒緩了很多,作者也料想到不會得到解答。所以他對幻想中的天上宮闕,興致大減,甚至發生了疑慮: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是在中秋之夜望月所感,這種感受的基礎是在人間,因為中秋之夜,地上清冷,天上的云階月色更顯清虛,人們從直接體驗中把天上宮闕想象得更加清冷幾倍,于是則有久謫人間歸去不勝清寒的心理感受。而正是在這種感受中,中秋夜空的明朗與清高,詩人心頭的思慮與尋求,都得到了自然而然的表現。詞的意義的中心所在,是蘇軾把自己的幻想與追求歸宿點放在了現實生活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作者在生活中遇到了許多挫折,但他經過慎思熟慮,還是執著地追求人間的生活,感到做清寒寂寞的天上神仙,不如生活在這雖有煩惱憂愁但卻是也有實際快意的人間為好!這時,作者從幻想天闕生活,徹底落腳在人世生活了。蘇軾的這種態度,與李白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從絕望于現實而追求幻想境界,他的執著的希望破滅了,使他在發現幻想的寄托雖并不可靠以后,也不愿意回到令他不得開心顏的現實中來。李白《月下獨酌》中,那個光明幻影,作為醉里銷愁的伴友,他發現了它并不十分真實,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只可以作為“暫伴”。即使如此,因為他在現實中孤寂無歡,知音難遇,他也還要執意地向它靠近,要與其同趨:“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蘇軾也追求幻想,但他更正視現實之不可擺脫性,并能在現實中發現自己的可處之境,并考慮怎樣在現實中生活下去,甚至快意地生活下去,這不能不認為是現實主義的一個勝利。
詞的下片抒發的是人間的感慨和對于生活的希望。題材的對象物仍是上片詞中句句不離的月亮,但這個月亮是在人間與塵凡為伴的月亮,由于作者有天上不如人間的感受,原來高懸在天宇的那輪明月,好象低俯人寰,謙下了很多。它“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人不用到天上去攀附月亮了,它變得平凡了,來到人間,與人為伴了,甚至是專找有離愁別恨的不眠之人,給他們以安慰同情,伴他們度過失眠的夜晚。這個月亮是平易可親的,通情可托的,詩人呼喚和贊美這個月亮。此時的詩人與月亮合而為一,好象分不清是因為月亮夜照無眠之人而喜歡月亮,還是因為自己同情夜里無眠之人而教月亮去照憐。詩人一旦與月相交,他就要與它進一步交心,他向它坦白公開了自己,他也要進一步了解月亮。他想到,月亮居住在天上,那里無生無死,無福無禍,無聚無散,無寂無歡,總之,人世所有的一切令人煩惱動情的事情它都沒有,因而月亮也“不應有恨”。這是詩人對天上的及塵世的猜想,想得又很肯定,因此他對于月亮時有圓缺的變化感到不可理解,他想那應該是“月無無恨月常圓”才是;而事實上的不常圓,則一定是也有憂愁傷恨之事吧。這樣想,就把月亮人化了,天上宮闕也人間化了。把月亮人化了以后,就按有情思的主體去要求它了:你有悵恨時缺損身形,你有幸快時光輪圓滿,這只應該是你在天宮的表現;可現在你是參與了人事,斜轉低回,照臨幽處,安慰無眠,既然如此,你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來展現你的團圓的光影?是你自身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還是你特意要作出團圓的形態,要給陷入離愁別苦的人以彌情補意的安慰?詩人對于上述兩種設想,并不想要得出一個最后可以立于真理的答案,他只要把秋夜情懷抒發出去,找到一個切合的對象物,推求物理,得到克服現實矛盾的安慰。蘇軾果然找到了物,也發現了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到此,詩人囊括宇宙,心懷豁達,再也不計較月亮的圓缺了,因為他從人到月,又從月到人,發現了一個萬古中從人到物的一致的哲理:一切都是不完全的。這是合乎辯證法的規律的,是對于事物發展變化的內部矛盾條件的一種詩的發現與表述方式。德國詩人海涅有一首詩題為《不完全》,其中說: “世界上沒有完全的事”, “薔薇花總是有刺”, “驕傲的孔雀卻生著丑陋的雙足”,“生蜜里常常插著蜂刺”,“太陽里也有黑點看到”,等等。 (見《羅曼采羅》)人發現了這個規律,怠惰者可以安于現狀,抱殘守缺;進取者可以開拓爭取,創造完好。蘇軾在他的題材和視野的范圍之內,也有他的完滿的追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骨肉親情,人分千里之外,難得相聚之全,必須克服這個矛盾,這是可以指望的,但實現這一條最重要的是:人得能活得長久,在時間中促成這個轉化。詩人把悟得之理,深情地告訴子由互相可以在“難全”之中,多加保重,爭取多命長久,深情長久,此夕共賞明月,爭取后會之期。詩人的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得到了勝利。
上一篇:秦觀《滿庭芳》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蘇軾《虞姬墓》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