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鑒賞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這是寫邊塞將士鄉(xiāng)情的七絕,是后世傳誦的名作。
詩中的受降城,到底指何處?有歧說,多數注家認為是唐高宗(李治)朔方道大總管張仁愿所筑的東、西、中三城中的“西城”(即今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東城,在今托克托縣南,中城在內蒙包頭市西)。也有不同說法,是指唐太宗親臨受降(突厥歸降)的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因為這里是防御吐蕃、突厥的前線。(詳見《唐詩賞析辭典》)
* * * *
這首詩,前二句寫景,第三句寫聲,末句寫情。
先看前二句——寫景: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回樂烽,即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縣故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西南。烽,原作“峰”,誤。
這兩句寫登城所見的月下景色:遠望回樂城東西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一排烽火臺;丘陵下是一片沙土,在朗月映照下,有如千里之白雪。近看高城之外,天地間盡是皎潔的月光,有如秋霜,令人見而生寒。
接著第三句——寫聲:
不知何處吹蘆管?
蘆管,即胡笳。《太平御覽》引《晉先蠶儀注》云:“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此代指笛。這是說,在靜夜里,寒風送來了凄涼哀怨的蘆笛聲。這為下邊描寫征人情思創(chuàng)造了典型環(huán)境。前邊的寫“景”和這里的寫“聲”,都為了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與鋪墊。
最后一句——寫情:
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征人,即駐守邊疆的士兵。這時,這些苦寒戍守邊地的將士們是什么心境呢?詩歌告知大家:盡望鄉(xiāng)。這個“望鄉(xiāng)之思”,就在上述濃烈氛圍下催生了出來,鄉(xiāng)情綿綿,哀怨不盡。在這里,詩人化用晉人“劉琨登樓清嘯”的典事。據《晉書·劉琨傳》載:“(琨)在晉陽,嘗為胡騎所圍,城中窘迫無計,琨乃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皆凄然長嘆;半夜奏胡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向曉復吹之,賊并棄圍而走。”
此詩將景、色、聲、情組成完整的藝術境界,顯得精簡空靈,又含有不盡之意。因此,為人們譜入管弦,傳唱天下,成為中唐絕句的上乘之作。明人王世貞曾贊說:“絕句,李益為勝,‘回樂烽’一章,何必王龍標(昌齡)、李供奉(太白)?”但譽之未免略過一些。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駱賓王·在獄詠蟬》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沈約·夜夜曲》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