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江城子》
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幾興亡。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涼。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掃沙場。①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②欲上治安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③
【注釋】 ①伏中行:即降服中行說。中行說乃漢文帝時宦者,后投匈奴,成為漢朝的大患。馘(guo):古代戰爭中殺敵后割取敵人的左耳用以計功。②擊楫中流:典出《晉書·祖逖傳》:祖逖北伐,于中流擊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③治安:漢代賈誼曾上《治安策》以評議時政。雙闕:指代朝廷。維揚:即揚州。
【譯文】 平沙蕩蕩,淺草茸茸,無限伸展與天齊長。歷史前進的道路一片迷茫,充滿了更替與興亡。昨夜江濤澎湃響,淘沙洗岸露出枯骨如白霜。千古英雄今何在?令人徒自感傷,無限悲涼。
曾記少年時光,有志降服敵國,斬殺名王,掃蕩沙場。曾記中流擊楫,誓欲恢復,慷慨激昂,淚灑衣裳。欲獻《治安策》,可嘆廟堂高難上,杳杳無路空悵望,看取離舟過維揚。
【總案】 此詞寫詞人“過維揚”之所見所感。宋室南渡后,金兵曾多次攻入揚州,破壞慘重,觸目驚心,正如姜夔所描繪的那樣:“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揚州慢》)所以南宋詞人過其地者無不留下感懷之作。與這些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李氏此詞不去著力渲染敵兵劫后的殘破,亦未發出哀怨無奈的嘆惜,而把重心放在自己保家衛國的責任上,其立意之高,已超出同類作品。此外,詞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掃沙場”的原因,歸結為“欲上治安雙闕遠”即統治者不納忠言,這種尖銳的態度與批判精神,也是同類作品中少有的。在寫法上,寫景與抒情結合,寥寥數句景語,便鋪展出維揚劫后的荒涼,以映襯詞人的惆悵悲傷之情,而傷今與懷舊的對比,則將詞人因國事而生的憂愁推向了極其深廣的境界。
上一篇:李好古《江城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謝逸《江神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