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2。吾知其必有合也3,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敬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4;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5!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7。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8?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9?!?/p>
【注釋】 1燕、趙:古代的諸侯國。燕為西周的封國,領土在今河北北部與遼寧西端。趙是戰國時“三家分晉”后建立的,領地包括現今河北南部和山西東部以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這里泛指河北一帶地方。感慨悲歌之士,指慷慨激昂、重義輕生、敢于反抗強暴的豪俠之士。 2董生:指董邵南。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利器:鋒利的兵器,比喻杰出的才干。茲土:那個地方,指燕趙。 3合:遇合,順心的遭遇。 4強(qiang搶)仁:勉力實行仁義。 5矧(shen 審):何況、況且。 6惡(wu烏):怎么、哪里。 7卜:原指占卜,引申為驗證、判斷、揣度。8望諸君:即樂毅,戰國燕昭王時任上將軍,曾率兵攻下齊國七十余城;后被猜疑,投奔趙國,趙王封之于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望諸,也作孟諸,古澤名,故地在今河南睢縣和山東菏澤市之間。屠狗者: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荊軻到燕國時,曾與屠狗為業的人交朋友,天天飲酒高歌。這里借指民間豪杰。 9謝:致意、問候。
【今譯】 燕、趙一帶地方,自古以來被稱譽為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俠之士。董生考進士,接連幾次都因不合主考官的心意而沒有考中,于是帶著杰出的才能,悶悶不樂地到燕、趙去。我預料他一定會有好的遇合,會受到賞識重用的。董生多加努力吧!
因為你的遭遇不好,只要是仰慕仁義、身體力行的人,都會同情和愛護你的,更何況燕、趙那里的人士施行仁義是出于他們的本性呢。可是我曾聽說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我怎能料想現在的情況與古代所說的沒有兩樣呢!姑且用您此行的結果來驗證一下吧,董生多加努力呀!
由于你這次河北之行,引起了我內心的許多感慨啊。請代我去憑吊一下樂毅將軍墳墓,并到街市上看看,象從前那樣自隱于屠狗賤業的俠義人士還有沒有?請替我向他們殷勤致意,說:“現在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來做官了。”
【集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卷七:“文僅百余字,而感慨古今,若與燕趙豪俊之士,相為叱咤嗚咽其間。一涕一笑,其味不窮。昌黎序文當屬第一首?!?/p>
明·郭正域《韓文杜律·韓文》評語:“妙在轉折,意在言外?!?/p>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古今二意是關鍵?!嶂ⅰ釔褐歉┭龊魬?,深意頓挫。字字司馬論贊風神?!?/p>
清·林云銘《韓文起》評語卷四:“通篇以‘風俗與化移易’句,為上下過脈,而以‘古’、‘今’二字呼應,曲盡吞吐之妙。坊本惟極口虛贊,全未解了此義。甚矣,讀書之難言也?!?/p>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評語卷七:“董生憤己不得志,將往河北,求用于諸藩鎮,故公作此送之。始言董生之往必有合,中言恐未必合,終諷諸鎮之歸順,及董生不必往。文僅百十余字,而有無限開闔,無限變化,無限含蓄,短章圣手?!?/p>
清·過珙《古文評注》評語卷七:“勸其往又似勸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語意一半是愛惜邵南,一半是不滿藩鎮。通篇只以‘風俗與化移易’句為上下過脈,而以‘古’‘今’二字呼應,含蓄不露,曲盡吞吐之妙。唐文惟韓奇,此又為韓中之奇。”清·蔡鑄《蔡氏古文評注補正全集》卷七:“此文言婉而多諷,妙在含蓄不露,結處提了‘明天子在上’,名義凜然。茅鹿門謂昌黎序中以此為第一,可不誣矣。”清·章懋勛《古文析觀解》卷五:“通篇總以風俗與化移易為上下過脈,以董生,以燕、趙為賓主,以古今為呼應,妙在送董生往燕趙,就借董生往諭歸命朝廷,所以責藩鎮而諷董生也。其中有無限變化,無限含蓄,可為吞吐曲致,讀之不勝激昂?!薄究偘浮勘疚臑椤百浶颉?,是臨別贈人之作。唐代這類別序不少,但以韓愈寫作最力。同性質的文章,還有《送孟東野序》、《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區冊序》、《送幽州李端公序》、《送石處士序》、《送殷員外序》、《送王秀方序》、《送高閑上人序》等。清人《古文范》評語卷三說:“送序后出,在文章中為別體。其文皆友朋相贈之言,而必有種種情態絡緯其間,以喚起興味。韓公最為絕詣,后人莫能望也?!钡拇_,韓愈打破常格,獨辟蹊徑,不僅改變了駢偶的呆板格式,而且還一洗六朝以來的浮靡虛空的惡劣文風,因事立意,有的放矢,使序文內容充實,感情真摯,詞約義豐,錯落有致。此篇是為董生游河北而寫的臨別贈言。作者既同情友人不得志的遭遇,但又不愿其為藩鎮所用,故以誠摯感情提出忠告,望友提高警惕,莫入歧途,順勢替唐王朝爭取豪杰之士歸順。這表明了他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儒家“大一統”思想。序名曰送,實為挽留、勸阻,“送之所以留之”。韓愈內心里不贊成董生的燕趙之行,但以情又不能不送,于理又不可不勸,而話又不便說得太露;于是,采取“曲說”的辦法,用“倒辭”來透露本意。借送行之名,行規勸之實,反話正說,促其醒悟。通篇糅合古今,用筆委婉含蓄,波瀾起伏,曲折雋永,具有意在言外、耐人尋味的特點。
上一篇:陸九淵《送宜黃何尉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