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九疑圖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九疑山方二千余里1,四州各近一隅2,世稱九峰相似3,望而疑之,謂之九疑。亦云:舜登九峰4,疑禹而悲5,從臣有作九疑之歌6, 因謂之九疑。
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7,中峰之下8,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9,平田深淵,杉松百圍10,榕栝并之11,青莎白沙12,洞穴丹崖13,寒泉飛流14,異竹雜華15,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16,出於中山17,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若度其高卑18,比洞庭、南海之岸,直上可二三百里。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於五岳19?對曰:五帝之前20,封疆尚隘21,衡山作岳,已出荒服22。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23;國門東望24,不見涯際25;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26。當合以九疑為南岳27,以昆侖為西岳。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表作園囿耳28。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29,牽引古制30,不能有所改創也31!如何!故圖畫九峰,略載山谷,傳於好事,以旌異之32。如山中之往跡,峰洞之名稱,為人所傳說者,并隨方題記33,庶幾觀者易知。時永泰丙午中也34。
【注釋】 1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在湖南寧遠縣南。相傳虞舜葬此。2四州各近一隅:四邊各鄰近一州。道、永、郴、連四州幾乎成正方形,九疑山恰在其中。隅:邊側之地。 3九峰:九疑山有九座山峰。一曰朱明峰,二曰石城峰,三曰石樓峰,四曰娥皇峰,五曰舜源峰,六曰女英峰,七曰簫韶峰,八曰桂林峰,九曰梓林峰。 4相傳舜曾登此山。 5舜禪位于禹,是失權的結果,出于不得已。舜疑禹不利于己,其禍必至,因而為之悲傷。 6從臣:隨從帝舜巡狩之臣。作九疑之歌:指從臣對帝舜死因不明,多有懷疑,而為之歌。 7嵩: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縣境。華:西岳華山,在陜西省華陰縣境,險壁峭立。衡:南岳衡山,在湖南省衡山縣。岱:東岳泰山,在山東省泰山縣境。磊磊然:石眾多的樣子。棋石:石棋子。 8舜源峰為九峰之中峰,最高。 9往往:處處。 10圍:計算樹干周長的量詞。說法不一,此似以徑尺為圍。 11榕:常綠喬木,生南方。栝(kuai 檜):木名,即檜,又稱圓柏。 12莎(suo 梭):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13丹崖(ya 牙):紅色的山崖。 14飛流:飛瀑。15異竹:當指湖南盛產的斑竹,又名湘妃竹。 16九水:九峰之下各有一水源,共九條。 17中山:即山中。 18度(duo 舵):推測,揣度。 19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0五帝:傳說中的五個古代帝王。即黃帝、顓頊(zhuanxu 專需)、帝嚳(ku 庫)、堯、舜。 21封疆:疆界,界域。 22荒服:五服之最遠者。古時王畿之外每五百里為一區劃,依次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等。 23臣妾:男女服賤役者,這里指百姓。 24國門:國都,京城。 25涯際:邊界。 26邊陲(chui 垂):邊疆,國境。27當合:應該。合,應。 28逸者:隱士。封君:受封邑的人。表:標志,此用作動詞。囿:養禽獸的地方。 29苦:患。常情:這里指傳統說法,習慣稱呼。 30牽引:拘束。 31改創:改革和創新。 32旌:表,明。 33方:方位。題:寫出。 34永泰丙午:永泰二年(766)。永泰:唐代宗李豫年號(765——766)。
【今譯】 九疑山方園二千余里,四邊各鄰近一個州,世人說它九座山峰樣子相似,看起來使人疑惑,所以叫它九疑。也有人說:舜登上九峰,懷疑禹不利于己而悲傷,隨從的巡狩之臣,有人作九疑之歌,因此叫它九疑。
九座山峰特別高大,很遠就可以望見。那些象嵩山、華山那樣峻峭,象衡山、泰山那樣廣大的山,布列在九疑山下,就如棋盤上密布的棋子似的,可以成百地數。中峰之下,水里無魚鱉,樹林里無鳥獸。常常聽到象蟬鳴蠅飛的聲音,仔細聽又沒有了。處處可以看見大的溪谷,長的河流,平的田地,深的潭水;杉樹松樹有百圍之粗,榕樹、栝樹與之長在一起;莎草青青,沙地雪白,山崖赤紅,上有洞穴;泉水清涼,瀑布飛懸,斑竹奇異,山花爛熳,峰回路轉之處,似乎住有人家。有九條水流發源于山中,四條流灌于南海,五條北流,匯合于洞庭。如果推測九疑山的高低,挨著洞庭、南海之岸,直上約二三百里。不知中國境內的大山,如九疑山這樣的有多少?
有人說:如是這樣的話,此山何不排列于五岳之中?回答說:五帝之前,當時中國的疆界還狹小,衡山作為南岳就已經超出當時最遠的疆界。現在九疑山的南面,萬里之地的人都是唐朝的百姓,從京城向東看,不見邊界;向西行幾萬里,還沒走到邊疆。應當以九疑山作為南岳,以昆侖山作為西岳。衡山、華山之類,只配聽任隱士們作為山中居住的地方,受封邑的人標為花園和動物園罷了。但患議論世事的人拘泥于傳統說法,拘束于古來的典則,不能有所改革和創新!有什么辦法呢?所以繪畫這幅九疑山圖,簡略記載九疑山的山峰和溪谷,傳給喜歡山水的人,用來表示它的奇異之處。如山中的古跡,山峰洞穴的名稱,被人們所傳說的,一并隨其方位加以記住,希望看九疑山圖的人容易明白。永泰丙午中記。
【總案】 本文是元結在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第二次作道州刺史時,為其封內名山——九疑山圖所作的記。文中把九疑山名稱的由來,九峰的高大,九水的流向,九疑山中奇異之景,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出來。文筆簡練,條理清楚。雖然是為一張地圖作的記,但卻象文學性很強的山水游記,畫面感極強,仿佛帶領讀者游覽了真景實地。結尾部分作者設問自答,欲把九疑列于五岳,視衡、華為山居、園囿,表現他胸襟闊大,不拘于成規舊說,敢于改創的可貴精神。
上一篇:李華《中書政事堂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宗澤《乞毋割地與金人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