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偈·寄生草·解偈(第二十二回)
【原文】
參禪偈①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②。
是無有證,斯可云證。
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無立足境,是方干凈③。
【注解】
①參禪: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即習禪者集中精神參究禪理,以求“頓悟”。
②證:印證,證驗,實驗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語中又作領悟、修成解。
③此聯為黛玉所續。干凈:禪宗與其他佛教派別不同,以為終日誦經靜坐并不能成佛,丟掉邪念,頓悟到內心本自清凈,即可成佛。
【原文】
寄生草·解偈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①。
肆行無礙憑來去②。
茫茫著甚悲愁喜③,紛紛說甚親疏密。
從前碌碌卻因何④,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注解】
①從他:任憑她(指湘云)。伊:她(指黛玉)。
②肆行:隨心而行,我行我素。
③茫茫:指人生渺茫。這是消極悲觀的虛無主義人生觀。著甚:干什么,何用。
④碌碌:寶玉體貼姊妹丫頭,忙著替別人操心,寶釵取他綽號為“無事忙”。
【背景】
史湘云口快,說出演戲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樣兒”。寶玉怕黛玉惱,馬上使眼色,結果惱了湘云。寶玉忙去解釋,又被黛玉聽到,也向寶玉發脾氣。寶玉兩面受氣,覺得莊子消極無為的思想有道理,聯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十分頹傷,便參究禪理,題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說偈末二句“還未盡善”,便又續了兩句。寶釵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師位的故事,說黛玉的偈語方是悟徹,笑寶玉愚鈍,以此阻止他參禪。
【賞析】
《參禪偈》四聯乍看似不知所云,好似文字游戲,細細品味后,則別有深意。全文意思是說:彼此想從對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證,內心在尋找證明,表情達意也為了獲得證明。無求于身外,不要證驗,才談得上參悟禪機,證得上乘。到萬境歸空無證驗可言時,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只有把安身立命的境界拋棄了,這樣才是徹底干凈了。
《寄生草·解偈》是對《參禪偈》的解讀,全文意思是說:我既與你互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憑別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何事?若是可以隨心而行,通達自在,那么在渺茫的人世里,還有什么悲喜可言?還有什么親密可分?從前忙忙碌碌,為何到如今落得如此。回頭想想真沒有什么意思!第二十回寶玉對黛玉說:“你這么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間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雖糊涂,亦明白這兩句話。頭一件,咱們是姑舅姊妺,寶姐姐是兩姨姊妺,論親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來,咱們兩個一桌吃,一床睡,長得這么大了,她是才來的,豈有個為她疏你的?”
《參禪偈》中寶玉所作和黛玉所續,既是禪理,也是讖語。后來,寶玉流落在外,訊息杳不可聞,以致他最終“懸崖撒手”,與世緣斷絕,都應了“無可云證”的話;而黛玉所說的“無立足境”,則是為她淚盡夭亡作讖。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禪宗的宗教思想對曹雪芹侵蝕之深。關于曹雪芹對禪宗思想的理解,可參考書中所舉的《弘忍弟子所作二偈》。其一是神秀所作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其二是惠能所作偈語:“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參禪偈》與《寄生草·解偈》,其實都是想通過逃避現實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上一篇:紅樓夢《代別離·秋窗風雨夕(第四十五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
下一篇:紅樓夢《古鼎新烹鳳髓香(第八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