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門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從詩題及“幾歲開花”句可知,此詩作于元和十年子厚貶柳州之后,而且可能作于元和十三或十四年,是他去世前不久(最多一年)的作品。
柑樹即橘樹。柳宗元被貶柳州后,在柳州城西北的一片廢地上,親手種植了柑橘樹二百株。春天到來時,株株長出了新葉,看到自己親手種植的東西成活了,自己的勞動結出了果實,心中十分欣慰。詩中雖未寫出他此時的心情,但從他自豪的口氣不難想象。
頷聯用了兩個典故。“楚客”,指屈原,“憐”者,愛也。屈原作《橘頌》,“通篇就橘的特性和形象細致地做出擬人化的描寫,實質上就是作者完整人格和個性的縮影。”(馬茂元《楚辭選》),屈原欣賞橘樹,實際上是對自己高尚品格的肯定。“荊門利木奴”,據《三國志·吳·三嗣主傳》孫休注引《襄陽記》:吳丹陽太守李衡于宅邊種橘千株,臨死謂其子曰: “……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這二句意謂我種橘樹是象屈原一樣,愛它的品格,而不是學李衡,把它當做可以賺錢得利的“木奴”。
頸聯是頷聯的繼續。作者幾年中只看橘樹開花,聞它的花香,從不去摘帶著露珠的果實。“噴雪”,桔樹初夏時開五瓣的白色小花,點綴于樹上似冬日的雪霰,故有此喻。歲歲開花,他都要去聞其清香,而從不注意果實,可見他的愛好不同于一般人。
尾聯說,若能等到桔樹成林,不求別的,聞其花香,品其滋味,也就心滿意足了。這里所謂滋味,并非指橘子味道的或酸或甜,而是指橘樹的品節。可惜作者未能待其成林便謝世了。
值得注意的是,柳宗元的憐橘與屈子的頌橘在思想上有其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簡言之就是賢人失志。屈原熱烈地愛著他的楚國,愿為她而出生入死,可是昏聵的君主聽信讒言,卻把他排擠出政治中心。他堅定的理想,不屈的品格至死也未泯滅,他頌揚橘樹的“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正是對自己堅貞品格的贊頌。柳宗元一生與屈子相類,他因參預政治革新而遭貶,在永州十年,柳州四年。經過長時間的貶斥,他從屈子的遭遇與品節中找到了自己的行為準則,“方同楚客憐皇樹”,正表現了這種認同。《舊唐書》本傳說柳“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之者為之凄惻。” “騷人”、“騷文”之謂,蓋非虛語。
“滋味還堪養老夫”,結句正見北歸無復望矣。悲咽以諧傳之。(何焯《義門讀書記》)
上一篇:《柏林寺南望·郎士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桂州臘夜·戎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