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金元文·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①,當秦、隴之襟喉②,而趙、魏之走集③,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 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④也。
方唐貞觀、開元⑤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馀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⑥,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者,無馀處矣。予故嘗曰: 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⑦,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① 挾: 挾恃,憑借。殽(yáo 搖): 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位于函谷關東端,地勢險要。澠(miǎn 免): 即澠池,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古代九塞之一。阻: 險阻。② 秦、隴: 今陜西、甘肅一帶地區。襟喉: 衣襟與咽喉,比喻要沖之地。③ 趙: 今河北南部、山西東部、河南北部一帶。魏: 今山西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帶。走集: 邊境上的壁壘。④ 候: 征兆、跡象。⑤ 貞觀、開元: 分別為唐太宗、唐玄宗年號。⑥ 五季: 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酷: 酷烈的戰爭。⑦ 治忽: 治理與怠忽,指國家的安定與荒亂。
洛陽園林,在宋代號稱“天下第一”(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十四語)。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就是一本記述洛陽名園的專著。其中共記名園十九處,如富弼的富鄭公園、董氏的西園和東園、王開府的環溪園、安公的叢春園等等。這些園林,都屬于僧寺或達官富豪,無論在規模和風景方面,均足令人贊嘆。作者在記述這些園林之后,忽又發表了一通有關國家興衰的“大道理”(即本篇),這就使人“恍然大悟”: 原來作者之所以要為那些名園“立傳”,其真正目的是要從中引出歷史的教訓并用以警戒后人。證之宋代古文家們“文以明道”的文學主張和李格非本人“文不可以茍作”(見《宋史》本傳)的寫作態度,可知這篇《書后》,實是一篇借史鑒今的嚴肅的政論文。
文章的結構實很簡單: 第一段提出“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第二段進一步提出“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故又在此基礎上揭示“《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的“文不茍作”的寫作目的;第三段則由古及今,批判當朝公卿大夫的享樂風氣。全文行文簡潔而推理嚴密,具有很強的邏輯說服力與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不過,或許有讀者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天下之治亂”,難道非由洛陽的盛衰才反映出來嗎?而“洛陽之盛衰”,又為什么非要由其園林之興廢才表現出來呢?這就牽涉到本文“以小及大”、“見微知著”和“因典型而明全局”的論證角度與推理方法。
照理,天下大亂,受害之處必不止一處。然而作者卻斬釘截鐵地說: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這里,作者提出了兩個有力的論據: 第一是洛陽的特殊地理環境(古人認為它地處“天下之中”)決定了它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是一個關系到全局性軍事形勢的戰略要沖;第二是洛陽的歷史告訴人們: 從東周到五代,先后有九個王朝在此建都,而每一次改朝換代都免不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洛陽之戰。提出這樣兩條強有力的論據,人們就不得不同意作者的結論: “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盡管人們也同時意識到, 除了洛陽也還有其他軍事要地的情況與它相似。
其次,洛陽的盛衰也自有其多方面的表現,作者卻緊緊抓住“園圃之廢興”來考察,這就是一種“因典型而明全局”的論證角度。他舉出唐五代的例子作證: 當貞觀、開元的所謂“盛世”時,洛陽的園林館舍不止有千家之多,而等到唐末五代戰亂紛起時,這些園圃卻都化為灰燼。這就證明園圃之廢興與洛陽的盛衰乃至整個國家的治亂之間,存在著一種“見微而知著”的聯系。至此,作者自然有理由得出又一個結論: “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
明乎上述論證角度與推理方法,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名園記》之作決非“徒然”,而實有其現實的針對性: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這樣就“卒章顯志”,亮出了自己真正的寫作意圖: 借古鑒今,批判現實。其“警世”的語氣是十分嚴厲和深沉的。
可惜的是,北宋后期的統治集團卻正好重新走進了本文所指出的“唐之末路”,由享樂荒淫而導致覆國。對于他們在洛城所過的狂游生活,只消舉出當時人朱敦儒的一首詞就可知其一斑: “故國當年得意,射麋上苑(按: 洛陽為北宋西都,故有‘上苑’),走馬長楸。對蔥蔥佳氣,赤縣神州。好景何曾虛過?勝友是處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斷狂游。”(《雨中花》上片)可是,就在他們“詩萬首,酒千觴”,“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鷓鴣天》)的“狂游”之際,金兵的鐵騎卻動地而來,終于一舉攻陷了汴京和洛陽,使得北宋因之亡國。十年之后,“曾是洛陽花下客”的一位著名詩人陳與義,就用哀婉的筆調,寫出了對于洛陽故都的深切悼念: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牡丹》)牡丹原是洛陽的“花王”和驕傲,李格非在《名園記》中就特別加以記述: “洛陽花甚多種,而獨名牡丹曰花王。凡園皆植牡丹……至花時張幄幕,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絕煙火游之。”而至靖康之變以后,恐怕就如本篇所描繪的五代亂世那樣,“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矣。這預言,竟不幸而被北宋亡國的慘痛歷史所再次證實,人們對此也僅能重新發出本文所嗟嘆的“嗚呼”二字來表示其萬千感慨!作者能在號稱“太平盛世”的徽宗朝,尖銳地揭露掩蓋于表面繁榮下的深刻社會危機,并預見到公卿大夫的享樂必將導致亡國,這就不能不使人驚嘆其識見之深遠和文筆之犀利。南宋初期流寓江南的洛陽人邵博在亂后重讀《名園記》,就曾為之痛哭流涕,并在其《聞見后錄》中特意重錄了此記,由此亦可見出它的深刻預見性和現實針對性。本文作者除《名園記》外,著述俱已散佚,但僅從這篇《書后》來看,他已不愧是位關心國事的有識之士和筆力“陵轢直前”(《宋史》本傳語)的古文家了。
上一篇:《古文觀止·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孫樵·書褒城驛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