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上人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嘗謂文者2,禮教治政云爾3。其書諸策而傳之人4,大體歸然而已5。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云者6,徒謂辭之不可以已也7,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8。
自孔子之死久,韓子作9,望圣人于千百年中10,卓然也11。獨子厚名與韓并12。子厚非韓比也。然其文卒配韓以傳13,亦豪杰可畏者也。韓子嘗語人以文矣14,日云云15,子厚亦日云云。疑二子者,徒語人以辭耳16,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17。
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18。”孟子之云爾,非直施于文而已19,然則可托以為作文之本意20。
且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21。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22。誠使巧且華23,不必適用24;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25,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26。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27;不為之容,其亦若是乎28?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29,勿先之30,其可也。
某學文久31,數挾此說以自治32。始欲書之策而傳之人33,其試于事者34,則有待矣35。其為是非邪,未能自定也36。執事正人也37,不阿其所好38。書雜文十篇獻左右,愿賜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注釋】 1上:呈進。 2嘗謂:曾經認為。 3禮:禮制。教,教育。 治政,政治。 云爾,如此罷了。 4策:簡。古時用竹簡記事著書,成篇的叫策。這里指書本。 5歸:歸結。 6而:乃。引文語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話。文,彩飾。行,流傳。云者,……的說法。 7徒:只、僅。 已:廢止。 8圣人:指孔子。9韓子:韓愈。子,古代男子的美稱。 作:起來,興起。 10望:仰望。于千百年中:孔子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前479),韓愈生于唐代宗大歷三年(768)。相距一千二百多年。 11卓然:挺拔突出的樣子。 12子厚:柳宗元字。 13卒:終于。 配:匹配。 14語(yu玉):告訴。15云云:如此如此。 16徒:僅。辭:文辭,辭彩。(按:韓愈主張文以載道,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二人論文并不止于文辭一面。) 17 已:完結。 18語見《孟子·離婁下》。孟子用多種比喻來說明學問必須“自得”。 自得,自己有所獲得,即心得。 之,指儒家的道。 居,居住,停留。 資,憑借,依靠,即掌握。 原,本源。 19直:只,僅。20托:借。 21務為:一定要做到。 22鏤:雕刻。 23誠使:即使。 24不必:不一定,不見得。 25要之:總之。 本,主。26容:容貌,此為裝飾。 27所以:所用來,所憑借。 為:作為,當作。 28若:如,好象。 29已:停止,廢止。 30先之:把它放在前。 31某,用以代表作者的名字。 32數(shuo朔):屢次、經常。 挾:持。 自治:自修。 33始欲:正在想。 34其:至于。試于事:試用之于實踐。 35有待:有所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6自定:自我裁定。 37執事:對受書者的尊敬稱呼,表示不敢直呼其名,只是請他的執事人(侍從左右供使令的人)把話轉達他。下文“左右”用法與此同。 38阿(e婀):迎合,曲從。
【今譯】 我一直認為,文章不過是反映禮制、教育和政治罷了。那些寫在書本上而傳授給人的,大體都歸結為這樣罷。至于“文章若沒有辭藻彩飾,流傳也不會久遠”的說法,只是說文辭不可廢止而已,并不是圣人寫文章的本意。
自從孔子死了很久以后,韓愈出來,他在千百年后仰望圣人,是個十分突出的人物。只有柳宗元同韓愈齊名。柳宗元雖比不上韓愈,但是他的文章終于和韓愈的文章一同流傳后世,也是值得敬畏的豪杰。韓愈曾經告訴人們作文的方法,說該這樣這樣,柳宗元也說當如此如此。我懷疑他們二人,只是告訴人們怎樣在文辭上用功夫而已。其實寫文章的本意,不僅如此就完了。
孟子說:君子探求學問,目的在于要有自己的心得。有了自己的心得,就會居位在‘道’的領域之內毫不動搖。能夠無所動搖了,那么所掌握的道理就會深厚無窮。掌握的道理深厚,那么在運用它的時候,就會左右逢源,取用不盡。”孟子的這些話,不只是用來作文章而已,但也可以借來說明作文章的根本意義。
我認為作文章,一定要做到對社會有益。所謂修辭,就好比器物上有雕刻繪畫一樣。即使精巧而且華麗,不見得合用;果真是合用的,也不一定精巧華麗。總之,器物以合用為主,把雕刻繪畫作為外貌裝飾罷了。不合用,就不能用來作為器物了。而不給它裝飾美觀的外表,難道就不能作為器物嗎?不是的。但是美觀的外貌也不可廢止,只是不要把它放在首位就可以了。我學寫文章很久了,時常堅持這一原則來要求自己。現在才想把它寫在書上來傳授給人,至于試用之于“有補于世”,那還要有所等待。這種看法對不對呢?我自己還不能確定。您是一位正直的人——不是曲從別人所好的人。我現在抄了十篇雜文獻給您,請您給予指教,使我對是與非能有個定論。
【總案】 在這篇短文中,作者較集中地闡明了他的為文主張。一,文章要直接為現實政治服務,即“文以明道”。這就要求作者加強思想修養,深厚積蓄,發而為文,方能得心應手。二,所謂道,并非空言道統性理,而是指可以施之于實用的經世之學,即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三,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主張以內容為主;但并不否認“巧且華”的作品,即主張形式服務于內容。這些主張無疑是進步的。他的片面性一是把文學的功用局限于政教治令,忽視了它的審美功能;二是以器為喻偏于簡單化,對藝術形式的作用有認識不足的一面。
全文緊緊圍繞文和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層層深入加以探討。開頭亮出觀點,又指出后人對孔子話的曲解,文辭既不可分,又主次有別,觀點鮮明,高屋建瓴。緊接著第二段對韓柳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予以評價,肯定功績,指出偏頗,照應首段對圣人之意的誤解。第三段以孟子之言為據,正面回答作文本意在于明道。在正反論證基礎上,第四段設喻總結文與辭的辯證關系,使論證進一步深化。最后在懇切委婉的語氣中對自己正確觀點充滿了堅定信念。全文有剴切鮮明的觀點,有對歷史全面辯證的分析,有堅實的理論根據,有生動貼切的比喻,文字簡潔明晰,行文曲折回旋,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上一篇:柳宗元《三戒》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