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普天樂 崔張十六事·五、封書退賊
不念法華經,不理梁皇懺。賊人來至,情理何堪!法聰待向前,便把賊來探。險把佳人遭坑陷,消不得小書生一紙書緘。杜將軍風威勇敢,張秀才能書妙染,孫飛虎好是羞慚。
這一曲寫“寺警”,相當于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及楔子。蒲關守橋叛將孫飛虎以五千之眾圍困普救寺,強索崔鶯鶯做壓寨夫人。危難中全寺僧俗一籌莫展。崔鶯鶯提出不揀何人,只要能殺退賊兵者,“情愿與英雄結婚姻”。老夫人出于無奈,只得贊同。張生為救鶯鶯和眾僧俗,修書請來其好友白馬將軍解圍。曲中熱情地歌頌了俠僧法聰的見義勇為、張生的封書退賊之智和白馬將軍的威勇。
曲文的前半部分著重寫法聰(即王實甫《西廂記》中的惠明和尚)。“不念法華經,不理梁皇懺”,起句就寫其棄經叛佛,以與眾僧迥異的形象兀立讀者面前,贊譽之情是顯而易見的。“賊人來至,情理何堪”,寫法聰對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的義憤。孫飛虎以五千人眾圍住普救寺,聲稱三日之內不交出鶯鶯,寺院將被焚燒一空,僧俗則寸斬不留。這種欺民叛國的強盜行徑,自然使這位魯智深式的人物義憤填膺。“情理何堪”四字,充分顯示出他那種嫉惡如仇、性烈似火的剛直性格。“法聰待向前,便把賊來探”,寫他為了解救全寺僧俗免遭涂炭,自告奮勇,突出賊兵的重圍,投書求援的壯舉。
“險把佳人遭坑陷,消不得小書生一紙書緘”,是說為了使鶯鶯免遭賊兵擄去之苦,張生給白馬將軍杜確寫信求援。上句用一個“險”字,寫客觀形勢的嚴峻、險惡,千鈞一發,刻不容緩。下句寫張生的輕而易舉,化險為夷。用“消不得”,用“小書生”,用“一紙書緘”,都是極言此舉之易,也是對孫飛虎賊兵的輕蔑。上下二句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張生修書在“白馬解圍”中的關鍵作用。
最后三句: “杜將軍風威勇敢,張秀才能書妙染,孫飛虎好是羞慚。”每句寫一個人物,言簡意賅,褒貶分明。對杜將軍,以“風威勇敢”稱頌其解圍之功;對張生,以“能書妙染”贊賞其能寫會畫,一封書信,妙筆生花,請來了救兵;對孫飛虎,以“好是羞慚”既寫他的慘敗,又包含著作者對他的嘲笑、批判。
上一篇:雙調·水仙子怨別離(十首選五)·五|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仙呂·八聲甘州·鮮于樞|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