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這首詩是詩人在長安時,寫自己見到紛飛的大雪所引起的心理反應。隆冬臘月,大雪初降,長安城里,到處可以聽到“瑞雪兆豐年”之聲。一個“盡”字,可以想見當時人們普遍的喜悅心情。然而,當時為科舉而寄身長安,過著“寒餓相接”,“不似尋常人”生活的羅隱,對這事卻不這樣看了,他問: “豐年事若何?”即便豐收了,又會怎么樣呢?毫無疑問,豐收了,富貴人家所得愈多,愈益奢侈;而貧窮者則貧窮如故,分享不到豐收的喜悅;整個社會,也將依舊昏暗。艱苦的生活經歷,使他對現實社會不能寄予過高的期望,相反地,倒使他能比之一般人作出冷峻的更符合實際的思考。下面兩句承上作轉:與其對來年作虛幻的憧憬,還不如正視眼下的事實吧!作者把人們的眼光引向下層社會一角:對于貧者,大雪現在就是一場災難,雪下得越大越久,它所帶來的災害也越重。這分明是兇,何“瑞”之有?所以,為貧苦者考慮,這“瑞雪”還是少下為宜。
羅隱這種特殊心態,是只有親身經受了寒苦的生活折磨之后才會產生的,它與另一世界那些皮裘裹身、香爐送暖、品酒賞雪者的心態是大異其趣的。羅隱還寫有一首以“雪”為題的詩,可比照來看: “細玉羅紋下碧霄,杜門傾巷落偏饒。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聞去路遙。撅凍野蔬和粉重,掃庭松葉帶酥燒。寒窗呵筆尋詩句,一片飛來紙上銷。”也是寫大雪給人們造成的困苦。可見輕飄的雪花,給羅隱的精神卻帶來沉重的壓力。他始終寫不出悠閑的賞雪詩,是不難理解的。
這首五絕,用語明白如話,意在發議論,所以不是以形象取勝,而以議論犀利明快見長。這是另一種格調的詩。
上一篇:《雉帶箭·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雪詩·張孜》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