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李白長期生活在士大夫們中間,對于勞動人民生活的接觸和體驗是不足的,因此,有關這種題材的作品數量極少。但在這少數作品中,也表現出他對勞動者真摯的感情。《丁都護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丁都護歌》屬于樂府舊題,系由宋武帝“丁都護歌”轉變而來,曲調凄切。李白以此來寫纖夫之苦,可謂再恰當不過。首二句“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是說從云陽乘船北上遠行,運河兩岸商賈云集,市場繁榮。這兩句不僅點明了地點,渲染了氣氛,而且為下文作了鋪墊。從“吳牛喘月時”至“心摧淚如雨”六句,具體描寫纖夫們拖船之艱難,生活之困苦,心境之悲切。“吳牛”即吳地的水牛。據《世說新語·言語》劉孝標注“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吳牛喘月時”,巧妙地點出了纖夫拖船的時間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拖船一何苦”,表現了詩人對纖夫們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說明了纖夫們勞動條件的艱苦:在如此繁重的勞動壓力下,口渴時卻只能飲用象泥漿一樣的河水。處此情境,他們內心該有多么痛苦啊!于是詩人進一步寫道: “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這凄切哀怨的歌聲,摧人心肝,揪人肺腑,怎能不叫人傷心落淚呢!以上六句,詩人用極其精煉而又形象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慘的圖畫:一群衣衫襤褸的拉纖者,肩負著纖繩,赤著腳,喘著氣,汗流滿臉,一步一顛,在運河岸邊艱難地行進。
最后四句是詩人的慨嘆。“系”一作“鑿”,這里是搬、拉的意思。“磐石”是堅硬而牢固的石頭。從全詩看來,這里可能是指太湖石,太湖石是園林建筑的材料,唐代已經采用它來建造園林了。所以這詩很可能是寫官府強征民伕、采運太湖石的事。“君看石芒碭”,“芒碭”是芒山和碭山的合稱,在安徽境內。“石芒碭”,謂石之大且廣,采之不竭,運之難盡也。“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這一撼人心魄的感嘆,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推向極點,把對纖夫們痛苦生活的描寫,推向高潮。
這首詩的創作風格深沉凝重,質樸悲壯,與李白詩的主體風格頗有差異。正象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諸句一樣,李白此詩也是一唱三嘆: “拖船一何苦”,“心摧淚如雨”,“掩淚悲千古”。這充分地表現了李白正視社會現實,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人道主義精神。李白在采用“記實”手法的同時,不少地方仍舊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夸張手法,比如“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等。
落筆沉痛,含意深遠,此李詩之近杜者。(《唐宋詩醇》)
上一篇:《金橋感事·吳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下終南山過斛 斯山人宿置酒·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