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融
太行和雪疊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風。
飲馬早聞臨渭北,射雕今欲過山東。
百年徒有伊川嘆,五利寧無魏絳功?
日暮長亭正愁絕,哀笳一曲戍煙中。
這是一首感懷時事之作。唐自安史之亂以后,朝廷中宦官把持中央政府,許多地方藩鎮割據,自行其是,混戰不休。唐朝末年,勢力最大的藩鎮為朱全忠和李克用,他們都想把朝廷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李克用是沙陀族人,鎮壓黃巢起義軍后,被任為河東節度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他率軍進據邢、洛、磁三州。唐昭宗不顧多數大臣的反對,聽從了宰相張浚的建議,發兵征討。李克用有宦官作內應,盡知朝廷虛實,整兵以待,結果把中央政府軍打得大敗。大順二年(891)春正月,昭宗被迫將張浚罷官,李克用進爵為晉王。詩人吳融有感于此,寫了這首詩。
首聯“太行和雪疊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風”,就給人以悲涼之感。巍巍太行山覆蓋著皚皚白雪,在晴空下耀人眼目,使人感到雄偉、壯美。然而在莽莽平原上已是早春二月了,還是北風呼嘯,寒意料峭。“尚朔風”三字,不僅強調了氣候的嚴酷,而且表達了詩人憂憤不平的心境。
頷聯“飲馬早聞臨渭北,射雕今欲過山東”,連用了兩個歷史典故。李克用在鎮壓黃巢起義軍時,在僖宗中和三年(883)曾攻進長安。“飲馬”,原是“左傳”中的故事:在公元前579年,晉楚發生戰爭,楚軍揚言:“飲馬于河(黃河)而歸。”這里用它來比喻李克用搶奪政權的野心。“射雕”,用北齊斛律光的故事。據《北齊書·斛律金傳》:斛律光嘗從世宗于洹橋校獵,見一大鳥,云表飛揚,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頸。此鳥形如車輪,旋轉而下,至地,乃一大雕也……邢子交見而嘆曰:‘此射雕手也!’”射雕手喻指李克用;“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意思是說,李克用可能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頸聯“百年徒有伊川嘆,五利寧無魏絳功”,詩人用了兩個歷史典故,以抒發胸懷。“伊川”即伊水,在今河南省。西周時,戎族經常入侵中原地區。周平王時,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個披發的人在野外祭祀,據此預言戎人必將占有其地。據《左傳》記載,陸渾之戎果然于僖公二十二年秋遷于伊川。這句引用這個故事,隱約表示了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憂慮,也點明了李克用為沙陀人的現實情況。面對藩鎮割據的混戰局面,詩人希望唐中央政府能采用古時魏絳的辦法。魏絳就是魏莊子,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大夫。當時晉國漢戎雜處,經常發生戰爭。晉悼公時,山戎無終子請和,議論不決。魏絳認為“和戎”有“五利”,力主“和戎”之議。晉悼公乃使魏絳與諸戎立盟約,晉無戎患,國勢日振。詩人肯定魏絳“和戎”的主張,其實也是含蓄地批評唐王朝對李克用的用兵。
尾聯“日暮長亭正愁絕,哀笳一曲戍煙中”,這次戰爭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詩人憂愁萬分,更何況在夕陽西沉時又傳來哀笳聲聲。詩人通過渲染戰亂凄涼的環境,充分表達了他對時局的憂愁和傷感。全詩氣格沉雄,韻味悠長。
一、二雖是據景實寫,然言外便有拔劍斫案,威毛畢豎,麾開妻子,步出門,何雪何風,吾其行矣之意。三,“早聞”,妙!四,“今欲”妙!大聲呼他普天下忠孝男子,是誰客渠如此?……五,言豈有一人不切悲憤?六,言何無一人實能破賊?七、八,言人正感奮,笳又催逼,忽然忘生,真在此時也。(金圣嘆《選批唐詩》)
上一篇: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柳宗元
下一篇:《丁都護歌·李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