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事物的偶然性,有時會使無足輕重的人物,成為歷史聞人,令荒山僻野之地,永駐人們的記憶。“楊玉環”和“馬嵬”就是這樣被刻在中國中古史上由盛及衰的轉捩碑石上。馬嵬即馬嵬坡,故址在今陜西興平北二十三里,因晉人馬嵬于此筑城避難,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的“冀馬燕犀”攻破了潼關。唐明皇攜帶楊玉環姊妹同宰相楊釗(國忠)等,由禁衛軍護衛倉皇奔蜀。途經馬嵬,兵士嘩變,誅殺楊國忠并逼迫唐明皇賜死楊玉環,歷史上稱為“馬嵬之變”。釀成悲劇的原因和責任,舊史往往歸咎于楊玉環,而以“女禍誤國”為唐明皇開脫。李商隱《馬嵬》詩在哀嘆感悼之中,卻以反詰的口吻提出了另一見解: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含蓄地指出,正是由于皇帝本人治國無方,才招致了楊玉環被縊身死的悲劇。
楊玉環被縊殺以后,唐代民間自士林至于野老便有許多關于她沒有死的傳說。一種認為她居住在海上仙山,后來唐明皇命臨邛道士為她招魂,在蓬萊找到了她,“海外徒聞更九州”寫的就是這一虛無縹緲的傳說。題為《馬嵬》,平庸作手會從史事述起,而詩人卻從一件奇聞異事切入,如“危峰矗天,當面崛起”(吳喬《圍爐詩話》卷一),寓歷史興亡于感慨突兀之中。明皇思楊妃,歷史上有明文記載。明皇或者出以真情,或者由于悔恨,更或因失勢后遷入南內,悲思感慨,對玉環生前之感情尤覺可貴。然“此生休”矣!于是寄望于他生再結同心。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詩人用這一極具現實感的斷語,將他的虛無渺茫的企望也徹底粉碎。而“他生”、“此生”的復疊回環,又似為他們留下悔恨的綿綿相思,這一句與首句的“徒聞”又互相關應。
中間二聯由“此生休”逗出,選取典型的細節,形象地概括了馬嵬兵變的經過。關于李楊悲劇,史傳或小說當然記載得較為詳細,如白居易《長恨歌》、鄭嵎《津陽門詩》等。《馬嵬》中二聯只將“虎旅傳宵柝”“雞人報曉籌”,“六軍同駐馬”、“七夕笑牽牛”四個細節,兩兩對舉,概括了整個悲劇的過程。如果說《長恨歌》中“夜雨聞鈴”充滿著一種悲涼感,那么第三句之“宵夜聞柝”則在悲涼之外更添一種凄惶之狀。“虎旅”,指當時扈從的羽林軍。在奔蜀途中,除了聽到他們夜里敲打著的單調凄清的金柝聲外,再也聽不到往日的笙歌曼舞聲了,所以說“空聞”。宋范溫說,讀了這一句“如親扈明皇,寫出當時物色意味也”。(《詩眼》)四句以“雞人”同“虎旅”對。唐代宮中司晨者敲擊更籌(一種竹簽)報曉,叫做“雞人”。當年“太平天子”在興慶宮的春宵軟帳之中,臥聽雞人報曉,懶散而且舒適,此情此景也一去不復返了。兩個細節對舉,一險一安,一苦一樂,一個是凄惶無狀,一個是春云卷舒;先寫馬嵬之宵夜,再逆挽昔日宮中的情景,互相映照,以安樂反襯險苦。五、六也用對照和逆挽法。先說“此日”,再逆折至“當時”,即從天寶十五載(756)縊死楊玉環之日,逆挽至五年前七月七日長生殿里的夜半私語,使人有“既有今日,何必當初”之感:既有今日之賜死,又何必當初之“盟誓”;既有今日之永訣,又何必當初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之相會。如今盟誓在耳,而失盟者誰?牛女依舊,而設盟者“此生休”矣。“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詩人在《馬嵬》第一首中已經提出了這個質問。這里則以強烈的反襯,把同情給予楊玉環,為末聯推究罪責、反詰明皇作了感情上的準備。沈德潛從作法上加以推崇,認為六句“用逆挽法,詩中得此一聯,便化板滯為跳脫”(《說詩睟語》)。所謂“跳脫”,即有意使詩歌走脈不順不平,有波有折。
七、八委婉感諷而又精深警策。做了四十多年皇帝都保不住一個妃子,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這是最大的諷刺,又是最大的迷惘,發人深思而又使人深警。梁武《河中之水歌》寫莫愁女為人婦,織綺采桑,生兒育女,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詩人舉“莫愁”,不僅以皇帝妃子與平民媳婦相比照,更妙在以“莫愁”和“長恨”對舉,大大增濃了悲劇的色彩:為李楊悲劇惜之、哀之、嘆之,至于無可解之。詩人對楊玉環的同情,對明皇的深責,融合成一個傷感低徊、惘然嘆惋,既尖銳深刻而又含蓄不露的反詰之中。“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是哲理性的思索,十分深邃。讀者從這一反詰中不難得出結論:唐帝國之走向衰落,正是“自埋紅粉自成灰”(《馬嵬》其一)。
李義山題《馬嵬》一聯云: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溫庭筠《題蘇武廟》云: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蓋是丁年。”嘗見前輩論詩云: “用事屬對如此者罕有。” (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下)
馬嵬驛,唐詩尤多。……義山云: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語既親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墮淚等字,而聞者為之深悲。“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如親扈明皇,寫出當時物色意味也。“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益奇。義山詩世人但稱真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范溫《潛溪詩眼》)
義山《馬嵬》詩曰: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敘天下大事,而“六” “七” “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吳喬《圍爐詩話》卷一)
起聯才如江海,老杜云: “前輩飛騰入,余波綺麗為”,義山足窺此秘。五六倒敘奇特。落句專責明皇,識見最高,此推本言之也。(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五十七)
起句破空而來,最是妙境。次聯寫事甚警;三聯排宕;結句人多譏其淺近輕薄,不知卻極沉痛。(〔清〕馮浩《玉溪生詩箋注》卷五)
上一篇:《飲中八仙歌·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馬嵬坡·鄭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