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時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詩人嫉惡如仇,耿直敢言,因遭同列所謗,政治失意,內心苦悶,于是產生了去朝歸隱的思想。
詩題中的“終南山”,在今西安市南,綿亙八百余里。“斛斯山人”指斛斯融,時隱居于終南山。詩人通過對田園風光和山居生活的贊美,表達了他對官場濁世的厭惡之情和潔身自好的高尚情志。
全詩可分三層:首四句寫“下終南山”,次四句寫“過斛斯山人”,最后六句寫“宿置酒”。以詩人行蹤為線索,按時間順序寫,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內容緊扣詩題,是一首結構精美的好詩。
首句“暮從碧山下”,“碧山”即終南山,“碧”字描繪出終南山的青翠蒼綠,并逗出下聯“蒼蒼橫翠微”一句。“山月”承“暮”字而來。詩人別出心裁,用擬人化的手法描摹出人月相隨的形象,生動、親切,傳達出一種幽美恬淡的意境。“卻顧”句,表現作者對終南山的依戀之情。一片青綠翠碧之色,橫于月光山影之中。這樣寫是說明將要訪問的隱士就住在這風景如畫的山腳下,為下面的“過”字做鋪墊。“相攜”句,寫詩人到了斛斯山人家,寫田家的熱情、純樸,寫出一種人情美,與世俗之情恰成鮮明的對照。“綠竹入幽徑”,見其環境清幽; “青蘿拂行衣”,“青蘿”即女蘿,又稱松蘿,是一種蔓生植物。松蘿也想牽衣待話,如主人一樣熱情。這兩句具體描繪田家的環境之美,既無車馬之喧,又無俗塵之擾,流露出詩人對山居生活的羨慕之情。有如此美景,又有如此好客的主人,怎不令人心歡意暢呢?于是,“歡言得所憩”。此句照應題中的“宿”字。“美酒聊共揮”則寫“置酒”。主人殷勤款待,擺出美酒,兩人頻頻舉杯,豪飲不輟,神情飛揚。酒到盡興處,詩人不由地放聲唱起古樂府的《風入松》曲,歌罷不覺已是河轉斗移、夜闌星稀了。這說明兩人志趣相投,感情契合,并為結尾兩句蓄勢。“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兩人飲酒醉而忘憂,陶陶然、悠悠然,思想進入一種淡泊、恬遠的境界,從而忘掉人世間的一切機變巧詐,功名利祿。這種“樂”,是山居之樂,飲酒之樂,友情之樂,忘機之樂。
此詩寫景如畫,景物清麗明秀;言情婉轉,人物形象逼真,呼之欲出;情與景,人與境渾然一體。意境清幽恬靜而又帶有飄逸之氣。與陶淵明的詩相比,陶詩恬淡,而此詩在恬淡中又不乏逸氣和仙氣。詩中的“共揮”、“長歌”、“陶然”形象都有“謫仙”的豪放飄逸的個性在。
清曠中無英氣,不可效陶,以此作視孟浩然,真山人詩爾。(王夫之《唐詩評選》)
太白山水詩亦帶仙氣。(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丁都護歌·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