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的詩作大部分已佚,《全唐詩》僅錄存其二首。一首《代答閨夢還》,風格接近齊梁體,水平不超過一般初唐詩。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在爭奇斗艷的唐代詩苑中,可稱得上是一朵清麗動人的奇葩。
《春江花月夜》本是吳地民歌,后來被統治者引入宮廷——相傳是陳后主改制成為宮廷的樂曲,作為陳隋以來宮體詩的詩題之一。張若虛突破了宮體詩的牢籠,洗脫了它的脂粉氣,化臭腐為神奇,顯示了作者的創新精神和藝術才華。
這首詩落筆扣題,開篇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一江春水,春潮猛漲,水勢浩大,江面寬闊,幾與海面相平,海上一輪明月,似與潮水一起涌升。月光在萬里碧波上動蕩閃爍,哪一處春江不映照著明月的光華!開頭四句就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春江潮漲、江海難分、明月東升、光明萬里的開闊圖景,一下子就把讀者帶進了詩的意境。開頭一個“生”字,就賦予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
接著四句,承接上文。隨著一江春水的蜿蜒流淌,詩的意境逐步擴大: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瀉滿月色的夜之花林,以及天空中“流霞”般的月光,江灘上白茫茫的細沙,這些一齊映入眼簾,真令人目不暇接。作者巧妙地把“春、江、花、月”四字一一托出,而“夜”字已包含其中。精微的觀察,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寫出了空間的無限遼闊和無窮樂趣,為第二大段詩人展開聯想和感慨作了鋪墊。
下面開始,詩歌由寫景轉入抒情。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總寫月色的皎潔、玉宇的明凈,也點明這時的月亮已是“孤月到天心”了。一輪孤月,俯視人間,人們仰望天空,與月相對,最容易產生奇特的感覺。詩人也不禁神思飛越,浮想聯翩,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問似是稚氣,其實卻是“奇問”。作者通過這種既神秘又親切、夢幻般的自語,既表現了他的一種好奇的赤子之心,也是繼承了自屈原以來的詩人對宇宙奧秘的思索和探究。接著詩人說,人生一代一代地過去,沒有窮盡的時候;江月一年一年地運行,有規律地變化。月亮只是周而復始的陰晴圓缺,而人生總有悲歡離合,人事又都成為歷史的陳跡。人生的變化和自然的變化,擴展到時空的無限延伸,詩意更見深沉。
詩歌接著出現了第二次大轉折,表現在春江花月夜里游子思婦的客思和閨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青楓浦”,泛指遙遠荒僻的水邊,亦即游子羈旅之地。“扁舟子”,泛指飄泊江湖的游子。“明月樓”,泛指閨中思婦的住處。由“白云”起興。
“可憐樓上月徘徊”以下八句,寫思婦。月照鏡臺,明月如鏡,鏡如明月,兩相輝映。然而,月來而人不來,月圓而人不圓,未免使思婦覺得月色惱人。“何事長向別時圓”,思婦想把月光驅走,可是,把玉戶的簾子卷上卷下,月光總是卷不去;任憑她在搗衣砧上拂來拂去,月光總是拂了又來。月的光華無垠,連飛翔的鴻雁也飛不出月亮的光圈,月光如水,而潛藏在水底的魚龍也只能在水月中翻起幾道波紋而已。暗喻想叫“鴻雁傳書”、“魚傳尺素”,也沒有指望,寫思婦一片無可奈何的心情。詩人寫思婦的心理活動,可謂曲折入微。
“昨夜閑潭夢落花”以下四句,是寫游子在看見月斜以后的思歸心情。游子客留他鄉而夜夢閑潭落花,一夢醒來,眼前的江水不斷地流,好象帶著青春不斷地逝去。江潭的月影不停地移動,漸向西斜,夜又快盡了,到底何時是歸期呢?
最后四句,按時間順序描繪:斜月終于在慢慢西沉,親人卻仍然遠在天涯,一個在碣石,一個在瀟湘,天南地北,相見遙遙無期!在美好的月夜,能有幾個游子乘月回家?落月照著江邊的樹林,也將隱沒了,天上人間,全是一片離情。詩之結尾,搖曳多姿,纏綿有致。
綜觀全詩,雖然寫春江花月夜里的游子和思婦,也是詩人在探索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真諦。詩人對生活有無限的憧憬,對大自然有不解的迷惘,對離別有微淡的惆悵,從而流露出他珍惜年華、留戀青春的強烈愿望。全詩喟嘆而不哀鳴,傷感而不頹廢。感情是復雜的,基調是健康的。
全詩寫景抒情,完美結合,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緊扣題意,圍繞著“春、江、花、月、夜”五個字鋪寫景物,而尤以“江”、“月”二字為中心,按照新月初生、明月當空、皎月朗照、斜月西沉、落月搖情的時間順序,逐層抒展,浮想聯翩,寄情寓意。全詩三十六句,又可析為九組,每組均由四句組成,逐章轉韻,有平有仄,有起有伏。語言清麗自然,不見雕琢痕跡。讀來抑揚頓挫,回腸蕩氣!表現了詩人的極高藝術水平,顯示了詩歌的巨大的藝術魅力!一千二百年來,《春江花月夜》膾炙人口,人們不僅誦之于口,記之于心,還將其詩意,被之管弦,形之于歌舞,給人們以極大的美的享受。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詳其體制,初唐無疑。(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
張若虛《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蘊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三)
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艷詩,才真艷才也。
“昨夜閑潭夢落花”以下八句是結。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將“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結用消歸法,又重將“春江花月”逐字收拾。(結尾)使人搖情無定,傷天涯之甚遠,嘆離人之將老,如此花月良夜,人生一世,能得幾次?而乃虛度過去耶!閑潭之夢,至此醒矣,陳后主當為猛省。(徐增《說唐詩》卷四)
上一篇:《春殘·唐彥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泛若耶溪·綦毋潛》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