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賀新郎 九日》
湛湛長空黑,更哪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②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③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④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⑤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 。⑥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⑦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⑧鴻北去,日西匿。⑨
【注釋】 ①九日: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九日”是其簡稱。民間習俗:此日登高、飲菊花酒。故詞中有“若對黃花孤負酒”之類句子。②湛(zhan站)湛:顏色深濃。③老眼:老年人的眼光。意謂閱歷非常豐富。空四海:覽盡四海。高樓百尺:憂國忘家的志士登臨居處之地。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許汜抱怨陳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劉備教訓他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④白發書生:作者自指。神州淚:為神州的殘破分裂局面而流淚。盡凄涼:盡管心情凄涼。不向牛山滴:意思是閱盡人世滄桑,眼淚都流干了。杜牧《九日齊山登高》:“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典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 ⑤少年自負凌云筆:青年時代曾以高才而自負。據林希逸《后村先生劉公行狀》載:作者“生有異質,少小日誦萬言,為文不屬稿,援筆立就。”凌云筆:意為大手筆。杜甫《戲為六絕句》:“凌云健筆意縱橫。” ⑥春華落盡:喻年老如春花凋落殆盡。滿懷蕭瑟:心境蒼涼。⑦常恨世人新意少:常常抱怨一般文人題詠重九的作品盡是陳詞濫調。愛說南朝狂客:總愛提起孟嘉。南朝狂客:指孟嘉。《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桓)溫宴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墜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把破帽年年拈出:年年都把孟嘉那頂破帽拿出來寫。⑧若對黃花孤負酒:倘若面對菊花而不喝酒。岑寂:冷清、寂寞。⑨匿:隱藏。此指日落。
【譯文】 陰沉沉的天空黑云鋪滿,再加上斜風細雨,真叫人愁緒萬端。這雙老眼平生看夠了整個世界,幸虧有百尺高樓供我留連。看那廣闊無際的原野,秋色染遍了萬嶺千山。白發書生想起殘破的神州,以往總是熱淚不斷。這次盡管心境照樣凄涼,但我的淚水卻早已流干。想追思當年難忘的往事,歲月已逝,往事早如云煙。
我也有過風華正茂的少年,才華橫溢,豪氣沖天。到如今春花落盡,只留下滿腔的凄涼傷感。常抱怨世俗的淺薄文人,總用些陳詞濫調敷衍。詠重九總愛說起南朝狂客孟嘉,把他那破帽子的故事老調重彈。倘若面對菊花不痛飲一場,只怕菊花也笑話人的寂寞孤單。直喝到那飛鴻北去無蹤影,日頭西落天色晚。
【集評】 現代·夏承燾:“作者在這首詞里,借重陽景物,抒發其對國家對個人的種種感慨。上片的“斜風細雨”滿空黑云是寫景,也是對南宋國運的擔憂。‘白發書生神州淚’兩句,說自己流淚是為中原淪陷區之未收復,并非為個人得失。下片說自己年華老大,‘滿懷蕭瑟’,作品不象從前那樣豪氣滿紙、文采繽紛了。在這蕭瑟的晚年,只有借酒澆愁而已。結二句是景語,意思是:中原淪陷區只有鴻雁能去;南宋國運,已如日薄西山。用意和開頭的‘長空黑’呼應。”(《唐宋詞選》)
現代·唐圭璋等:“這首詞寫作者重陽節登高遠望引起的愁思感慨。上片寫正當重陽佳節,卻又長空黑云,斜風細雨,令人亂愁如織,但作者不以失意半生而悲,而是憂念國事,關心恢復。下片先以自己少年自負,老來蕭瑟相對照,再以世俗標榜的名士風流與憂國志士的杯酒澆愁作對比,作者‘老眼平生’的感慨也就躍然紙上。”(《唐宋詞選注》)
【總案】 本詞重九登高遣懷,寫得情景交融,深沉感人。首句寫長空黑云密布,定下了全篇壓抑的基調。接著寫“斜風細雨、亂愁如織”,由風中雨絲過渡到如織的愁緒,極為自然。再由自然界的“千崖秋色”過渡到書生的滿頭白發,流云無跡。再寫欲哭無淚,情緒轉入沉痛。然后寫往事難追,發出無可奈何的浩嘆。下片撫今追昔。“春華落盡,滿懷蕭瑟”,是對自身現狀的慨嘆。“常恨世人新意少”三句,表達對因循守舊,不求進取的流俗的批判態度。“黃花”二句照應本篇重九主題,兼有對酒當歌的意味。“鴻北去,日西匿”兩句,既寫實景,也隱含著作者強烈的遲暮之感。蔣兆蘭《詞說》有云:“詞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韻味。”由此觀之,本篇韻味不淺。
上一篇:張炎《解連環孤雁》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劉克莊《賀新郎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