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谷梁傳·公子重耳對秦客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 “寡人聞之: ‘亡國恒于斯,得國恒于斯。’ 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①!” 以告舅犯②。舅犯曰: “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 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
公子重耳對客曰: “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③,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 “仁夫,公子重耳! 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注釋】 ①吾子:對對方的尊稱。儼然:莊重的樣子。喪:喪失地位,逃亡在外。孺子:古代稱天子、諸侯等的繼承人。②犯: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舅。③稽顙(qisang):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儀。顙,額頭。
【譯文】 晉獻公死了,秦穆公派人慰問晉公子重耳,并且對他說: “寡人聽說過這樣的話: ‘失去君位常常在這個時候,得到君位也常常在這個時候。’ 雖然您還處于為父王服喪的悲痛之中,但是喪失地位,逃亡在外也不要太久了,這個時機不要輕易丟掉,孺子您可要好好考慮考慮。” 重耳把這話對舅舅狐偃說了。舅舅狐偃說: “孺子您還是辭謝秦君的好意吧。逃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寶物,仁慈的父母才是寶貴的。父親的死何等重大? 卻想乘機謀取利益,那普天之下還有誰能夠替您辯白呢?孺子您還是辭謝秦君的好意吧。”
公子重耳對秦穆公派來的使者說: “蒙君王惠愛,來慰問逃亡之臣重耳,我自己逃亡在外,又遭遇父親死去的厄運,無法參與為父親哭泣的哀悼之禮,而成為君王您憂心的事。父親死去何等重大? 我怎么敢別有所圖,以辱沒君王您的高義?”說完,對使者只行了稽顙之禮而不行拜禮。哭著站起來,起來后對使者也不再私下說話。
秦國使者子顯向穆公復命。穆公說: “仁厚啊公子重耳! 這光稽顙而不拜的禮節,表示自己還不是繼承人,所以不成拜禮; 哭著站起來,表示愛父親; 起來而不再私下交談,表示他遠避私利。”
【鑒賞】 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以舅舅狐偃為首的幾位老臣時時給以輔佐、匡正,使他日漸成熟。晉獻公死時秦穆公勸重耳借此機會回國繼位,但狐偃認為時機不成熟,所以讓重耳謝絕了秦穆公的好意。此后重耳在外又過了十幾年的流亡生活,最終在秦穆公的有力支持下返回國內登上君位,并在日后成為一代霸主。
重耳聽了秦穆公的話很有些動心,但他還是要請教舅舅并聽從了舅舅的話。文章突出重耳的 “孝”,但實際上秦穆公、狐偃、重耳等人都是在利用晉獻公的死這件事作文章,居父喪不過是重耳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文章通過對話,寫出了秦穆公的試探與狡詐,狐偃的老謀深算,以及重耳“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的有義、有利、有節,人物形象在對話中鮮明突現。
上一篇:《古文·傷仲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慈銘·六十一歲小像自贊》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