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閬
長憶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開,輕棹去還來 。芰荷香噴連云閣,閣上清聲檐下鐸。別來塵土污人衣,空役夢魂飛。
長憶西山,靈隱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幾行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時見攀高樹,長嘯一聲何處去?別來幾向畫圖看,終是欠峰巒!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酒泉子》原題《憶余杭》,共五首(此選三首),詞的內容是回憶杭州(唐宋時杭州為余杭郡,故文人多稱杭州為余杭)諸勝景。
“長憶孤山”一首,主要寫孤山風景。首句“山在湖心如黛簇”,寫孤山的位置和形狀:處于湖心,狀如眉峰簇聚,十分秀媚。唐宋時孤山有寺,白居易有詩贊其為“蓬萊宮在水中央”,這是從湖上看寺,林逋寫孤山寺為“陰沉畫軸林間寺”,是從孤山上看寺,說它如一幅水墨畫。潘閬此詞寫孤山寺“僧房四面向湖開”,是從寺內望湖。僧房在孤山之上,孤山在湖心之中,四面臨湖,因而可以清楚地看見湖上“輕棹去還來”。
宋人寫西湖,本有十里荷花、接天蓮葉之贊。由于寺在孤山,山在湖心,因而寺就處于碧波與荷花的包圍之中,故有芰荷“噴香”直上云閣的感受。由于孤山寺沉浸于荷花的清香之中,臨湖多風,香風浮動,寺閣檐下的鐸鈴輕搖,不時發出清越的鈴聲,這就是“芰荷香噴連云閣,閣上清聲檐下鐸”的境界。這里兼有“憑欄十里芰荷香”(王安石《晚樓閑坐》)和“滿院風鈴語”(王世貞《早至天寧寺》)的空靈清幽的意境,不只是寫景,也抒發了作者的感受。寫孤山,而其他景物一概不寫,單寫寺院及鐸鈴,就有一種脫俗出世之感。寫湖上景物,突出荷花,時當盛夏,滿湖荷香,清涼靜寂,不免令人神往。末兩句筆鋒一轉,“別來塵土污人衣”,回到眼前長處于風塵俗世之中,憶及西湖,更覺難耐,一種不勝依戀以及無限惆悵之情油然而生。
“長憶西山”一首,主要寫西山冷泉亭之景。山在湖西,峰巒綿延。“靈隱寺前三竺后”,總提西山概貌和交代冷泉亭位置。“靈隱寺前”有突兀多姿的飛來峰和清冷的澗水; “三竺”,指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冷泉亭正在靈隱與天竺之間。這里不僅景色獨絕,而且“三伏似清秋”,故“幾行游”而不厭。如果說西山群山如龍,則此亭正為龍之睛。白居易記冷泉亭也說: “東南山水,余杭為最。就郡則靈隱寺為最;就寺則冷泉亭為最。”詞人于寫景中兼抒感受:冷泉亭之“冷”自泉來,“泉”則因山而生,故西山之游獨愛此亭,正是喜其景之清冷潔靜。
下闋寫在冷泉亭旁之景。靈隱寺前飛來峰之西,冷泉亭之左,有呼猿洞,相傳晉高僧慧理曾畜白猿于此。六朝宋時,僧人智一又畜猿于此,臨澗長嘯,則猿群歸集。文人墨客寫靈隱總要寫到猿。潘閬這里寫“白猿時見攀高樹”,既點明靈隱的典故,又藉以表現山深林密。“長嘯一聲何處去?”又使人有“林深不知處”的遐想,產生遠隔塵世的超脫感。此詞寫西山的精粹處在靈隱與三竺之間。寫冷泉亭,點明其境清冷潔靜;寫猿透出此地山林深邃幽謐,從而道出了靈山秀水之本色。“別來幾向畫圖看”,是說離開西山以后,多次從圖畫中尋找西山的影子,結果是“總是欠峰巒”,非常失望,因為沒有一張圖畫能比得上西山自然景色之美。人們常將美麗的自然景色比作美麗的圖畫,而作者以為西山景色勝過圖畫。用虛實對比和反襯的表現手法,加強了對西山的贊美和別后的懷念。
“長憶觀潮”一首,主要寫觀看錢塘江潮。宋時郡志有“浙江之潮,獨為天下奇觀”之譽。而“觀潮之戲,唯宋時獨盛”(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吳自牧《夢粱錄》記宋時臨安風俗說: “每歲八月內,潮怒勝于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詞人“滿郭人爭江上望”句記實,并非夸張。接著兩句,極寫潮水之聲勢: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似乎大海之水已傾瀉一空,鋪天蓋地全涌入錢塘江中,其聲如萬鼓齊鳴,威震雷霆,真是吞天沃日,勢極雄豪。上闋極寫江潮來時排山倒海、雷霆萬鈞的壯觀。下闋寫弄潮兒在驚濤駭浪中的精采表演:潮來了,弄潮兒卻偏向“潮頭立”,其形象英勇而逼真;下句“手把紅旗旗不濕”,他們迎著潮頭,沖浪而立,雖浪花飛濺而手中紅旗不濕,寫弄潮兒的無畏精神和高超的游泳技術。上下兩闋一寫江潮的洶涌驚險,一寫弄潮兒迎潮戲耍,表達了一種人不畏天、定可戰而勝之的思想。治平年間郡守蔡端明有詩道: “天卷潮回出海東,人間何事可爭雄?”亦為此而驚嘆。《武林舊事·觀潮》有記: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略不沾濕,以此夸能。”可見潘閬詩中所寫,有現實生活依據。總之,江潮的磅礴氣勢,弄潮兒的無畏氣概,給作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離別杭州以后,夢中還幾次重見這種驚險場面,夢醒后仍不免覺得心驚膽寒。
《酒泉子》五首皆回憶杭州之作。寫景善于抓住特征;前二首詞風俊逸,多出塵之語,時人稱為“謫仙人”;后一首詞風雄偉豪放,影響最大,與五代詞人香軟麗密、纖細柔靡的詞風迥異。
閬有清才,嘗作《憶余杭》一闋曰: “長憶西湖……”錢希白愛之,自寫于玉堂后壁。(〔宋〕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
潘閬,謫仙人也,放懷湖山,隨意吟詠,詞翰飄灑,非俗子所可仰望。雖寓錢塘,而篇章靡有存者。《酒泉子》十首,乃得之蜀人,其石本今在彭之使廳。予適為西湖吏,宜镵諸石,庶共其傳。崇寧五年重午日,武夷黃靜記。(〔宋〕黃靜《潘閬〈酒泉子〉詞跋》)
予舊讀《湘山野錄》,喜閬所作《西湖曲》。及游江南,見題石井絕句,頗有前輩氣味,不在石曼卿、蘇子美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一)
潘逍遙狂逸不羈,往往有出塵之語。自制《憶余杭》三首,一時盛傳。東坡愛之,書于玉堂屏風,石曼卿使畫工繪之作圖。(《歷代詩余》卷一百十四引《古今詞話》)
《湘山野錄》:潘閬自度曲,因憶西湖諸勝,故名《憶余杭》。《詞綜》、《詞律》俱作《酒泉子》者誤。(張宗橚《詞林紀事》卷三)
上一篇:《踏莎行·姜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酷相思·程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