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邦彥·風流子》周邦彥
周邦彥
楓林凋晚葉①,關河迥②,楚客慘將歸③。望一川暝靄④,雁聲哀怨,半規涼月⑤,人影參差。酒醒后,淚花銷鳳蠟⑥,風幕卷金泥⑦。砧杵韻高,喚回殘夢,綺羅香減⑧,牽起馀悲。亭皋分襟地⑨,難堪處、偏是掩面牽衣。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想寄恨書中⑩,銀鉤空滿(11),斷腸聲里,玉箸還垂(12)。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注釋 ①晚葉:老葉。②關河:指函谷等關和黃河。③楚客:借悲秋宋玉自比,寫自己身為楚人而客居異鄉。④瞑靄:傍晚的煙靄。⑤半規:半圓形。涼月:秋月。⑥“淚花”句:化用杜牧《贈別》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的句意。此句為“鳳蠟淚花銷”之倒。淚花,燭淚。鳳蠟,鳳凰形的蠟燭。⑦“風幕”句:化用南唐李煜《臨江仙》“畫簾珠箔,惆悵卷金泥”句。風幕,風中的簾幕。金泥,簾幕上的燙金。⑧綺羅香減:指身邊殘留的女子衣上的香氣漸漸消失。⑨“亭皋”句:亭皋,水邊平地。亭,平。皋,水邊地。分襟地,離別分手的地方。⑩寄恨書中:語出唐李商隱《夜思》詩:“寄恨一尺素,含情雙玉珰。”(11)銀鉤:原指遒媚剛勁的書法。《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12)玉箸:玉制的筷子,以喻美人之淚。
鑒賞 周邦彥與柳永都擅長以慢詞長調抒發羈旅行役、相思離別的感概,長于鋪敘是他二人的共同特征。雖然周邦彥此類詞作的章法格局多從柳永詞脫化而來,但同時又能盡量避免柳詞的平鋪直敘,其對章法結構的巧妙安排既使詞作富于變化,又使感情的表達不失凝重渾然之質。
將這首《風流子》與柳永的《雨霖鈴》相比較,二人之間的同與不同清晰可見。相同之處可見明顯的承襲關系。二詞寫清秋贈別之愁,均把設酒餞別的場景布置在蒼茫的暮靄之中,也都描寫了人去酒醒后的悲涼意緒,其結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與“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更是非常地相似。不同之處除寫別離相思的細節在命意和技巧上各有軒輊外,從構思布局的大處來看,柳詞從長亭話別的場面寫到對別后場景的推想,運筆比較平穩,而周邦彥則是先由對別時之景的描寫直轉而抒發別后獨處的悲涼,繼而又追思分手之時難舍難分的情景,再想象分手以后二人“別后涕流連,相思情悲滿”(《子夜歌》)的幽愁暗恨,章法上極盡曲折之致,將離別之苦表現得淋漓暢達。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曾盛譽周邦彥為“詞中老杜”,想來周邦彥詞作的思力精深且有法可依的特點與杜甫確實較為接近,二人分別于詩壇詞壇被后世學習詩詞的人奉為圭臬,亦不是偶然。
本詞開篇寫別時之景,化用唐代杜甫《秋興》詩句“玉露凋傷楓樹林”以點明時節,正是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晚秋作別長安之時。此時,殘月清冷的光華照在迥遠的關河之上,暮靄沉沉,大地蒼茫如愁。更有失群孤雁悲戚的鳴叫打破暮色的凝重,也擾亂了送別之人本已凄涼的心。一句“人影參差”點明這凄涼原不是一兩個人心中的情愫,使離愁變得更為凝重,也許正可用一個“慘”字來概括。離別之慘,慘在分手處的“牽衣掩面”,不忍遽別,別后又“重見無期”;慘在乍別酒醒之時客子余悲未了:無論是淚燭風簾,還是杵韻殘香,都可以使他惆悵傷懷;慘在別后相憶,素書頻寄亦難消珠淚長垂。到底情有幾何,愁有幾多,“唯有天知”一句把詞人心底最深沉的感慨都概括其中了。
這首詞表情達意,除借景言情外,結構上的騰挪跳蕩也使別情的表達在曲折中愈見渾厚凝重,詩詞典故的靈活運用、語言的富艷精工又為本詞增添了一分絢麗和醇雅,可以看作是體現周邦彥創作風格的優秀作品。(張艷秋)
虞山楓林圖【清】王暈 故宮博物院藏
集評 明·卓人月:“‘砧杵’、‘銀鉤’,扇對,魂芳魄艷……兼金石綺采之美,長篇不易。”(《古今詞統》卷一五)
清·況周頤:“清真又有句云:‘多少暗愁密意,惟有天知’……此等語愈樸愈厚,愈厚愈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不妨說盡,而愈無盡。”(《蕙風詞話》)
上一篇:《兩宋詞·張耒·風流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邦彥·風流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