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賀
采玉采玉須水碧, 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饑寒龍為愁, 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 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 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 泉腳掛繩青裊裊。
村寒白屋念嬌嬰, 古臺石磴懸腸草。
〔步搖〕古代婦女首飾的一種。《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藍溪〕在今陜西省藍田縣。《三秦記》:“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今藍田猶出碧玉,世謂之‘藍田碧’。”
在現存的241首李賀詩作中,《老夫采玉歌》可以說是同現實社會十分貼近、揭露時弊較為深刻的一首力作,代表著李賀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后人對于李賀詩歌成就的評述,盡管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但對于這一首詩,無論在其認識意義或美學價值上,幾乎都認為是十分優秀的作品。
中唐以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藩鎮悖逆,戎寇交訌,帝室昏憒,官宦肆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賀這首詩就是從一個側面揭露了這一社會現實,“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姚文燮《昌谷詩注自序》),從而成為傳世不朽之作。
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分三個層次。開頭四句為第一層次,寫采玉勞役的目的和后果。第一句迭用兩次“采玉”,說明這種勞役是無可奈何而又不能或輟的,從中透露出采玉老人的辛苦與怨憤。無休無止地入水采玉,去尋覓那難以采集的上等碧玉,只是為了打造首飾,供貴婦人裝扮頭臉。“琢作步搖徒好色”,含蓄而又具體地揭露了上層統治者的腐敗。老夫采玉,是苦于饑寒,迫于生計;采玉的結果,是清澈靜謐的藍溪之水被翻攪得一片混濁,以致水中的蛟龍亦為之發愁。這一方面顯示了入水次數的頻繁和勞役的沉重,更深一層也暗喻混濁的社會現實已到了人神俱愁的地步。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寫采玉老人的血淚怨恨。“夜雨岡頭食蓁子”句承前“饑寒”鋪寫:“夜雨岡頭”,則其寒可知;“食蓁子”,則其饑可知;為饑寒驅使,冒險采玉,則其苦更可知。“杜鵑口血老夫淚”應視作倒裝句式,即老夫的淚水如同杜鵑口中流出的鮮血。為什么冤苦如此?以下兩句點明原因:主要是因為這項勞役不僅繁重,而且危險。溺死于藍溪的采玉者多到令溪水生厭的地步,而溺死者的冤魂亦千年不散。“恨溪水”一句,比寫作“恨官府”之類的直陳語言更能反映死者的悲慘,也更能震撼讀者的心靈。這一層,作者沒有涉及采玉勞役的具體細節,而是調遣多種藝術手段,多方位、多層次地剖露采玉勞役的冤苦:描寫環境氛圍,巧設形象比喻,或用擬人手法,或取夸張筆調,這樣,采玉者的血淚冤恨,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象。
最后四句是第三層,具體描繪老夫入水采玉的悲慘情景。陡崖峭壁,古柏殘草,狂風暴雨,在這樣凄清惡劣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下,采玉老人腰系長繩,從山頂顫顫巍巍地懸身入水。那維系老人生命的一道細繩,在風雨中飄曳搖晃,真令人有岌岌乎危哉的感慨。這個時候,老人想到了寒村茅屋中的“嬌嬰”。因為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從事的這個職業,可以說就是為了這個“嬌嬰”;而在存亡未卜之時,又特別強烈地思念這個“嬌嬰”了。老人又看到了山壁古臺石級上的懸腸草,即相思草,這更觸發了老人的思子、思家之情。最后兩句,詩人沒有實寫采玉勞役的艱苦,而是通過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刻劃。極寫采玉勞役的危險,以及老人強烈的求生欲望,翻出又一層苦境,這種寫法,比平鋪直敘要顯得高明多了。
《老夫采玉歌》為我們勾畫了一幅老人采玉的生動圖景,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中唐社會現實的一個縮影,從中可以窺見當時人民生計的窘迫,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寫得極為成功。在李賀之前,韋應物曾寫過一首《采玉行》,全詩如下:“官府征白丁,言采藍溪玉。絕嶺夜無家,深榛雨中宿。獨婦餉糧還,田荒舍南哭。”對比之下,在揭露現實的深刻酣暢,詩人主觀感情的強烈深沉等等方面,李賀這一首無疑是高出一籌的。
這一首“直陳時事”之作,在藝術上也較多地體現了李賀詩作的特色。想象豐富,構思精巧,表現新穎,風格奇殊,令人有雄渾俊偉之嘆。“其規模意度,卓然為一大家”(吳闿生《跋李長吉詩平注》),這種穎脫奇麗的風格,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特色。在語言運用上,盡管有些評論者認為李詩不好讀,但在這首詩中,我們更多地感覺到的是清新婉麗,自然工致。如“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幾近口語;“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讓豐富的感情在明白曉暢、含蓄委婉的語言中道出,給讀者留下了藝術想象的廣闊空間。
上一篇:《筑城詞·唐·張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