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悔啟前朝,雙懺暨中夕。
鳴禽戒朗旦,備禮寢玄役。
蕭索庭賓離,飄搖隨風適。
踟躕歧路嵎,揮手謝內析。
輕軒馳中田,習習陵電擊。
息心投佯步,零零振金策。
引領望征人,悵恨孤思積。
咄矣形非我,外物固已寂。
吟詠歸虛房,守真玩幽賾。
雖非一往游,且以閑自釋。
據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述,大約是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年),何充將領揚州刺史,支遁約何充及僧侶和社會名士24人集會于吳縣土山墓下作八關戒齋之佛事。齋事自清晨始,至次日黎明終。此后賓客皆去,支遁獨遣野室之寂,靜拱虛房,登山采藥,遂成記八關齋詩三首。八關齋戒,是晉時已流行于民間的佛教修行之法,內容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涂飾香鬘、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食非時食等八戒。據郗超《奉法要》說: 凡齋日,皆當魚肉不御,迎中午而食,既中之后,甘香美味,一不得嘗,洗心念道,歸命三尊 (指佛、法、僧),悔過自責,行四等心 (即 “四無量”,指慈、悲、喜、舍四心),遠離房室,不食六欲。八關齋戒是佛教在家信徒所過的一種宗教修習的生活。支遁所記的大約便是他為許驃騎等信徒們所做的佛事?!栋岁P齋詩》其二則是從戒齋將了,眾友人分手后寫起的。
本詩的前半部是敘述 “道士白衣”們完成齋事后離去的經過情景。“三悔”,當是佛教名數中的三種懺法: 其一為作法懺,即向佛前披陳過罪; 其二為取相懺,即于定心而運懺悔之想; 其三為無生懺,即正心端坐,而觀無生之理?!半p懺”,是 “懺悔”二字雙舉二音,“懺”,是梵文 “懺摩” 的音譯,“悔”是它的意譯,合稱為“懺悔”。作八關戒齋時需頌《八關懺文》。是懺悔的一種方式。他們的齋事儀式始于三日清晨,繼于中夕,畢于四日黎明時分。賓主們在以各種形式表達了依依昔別的情感之后紛紛離去,庭中頓時變得一片冷落。一行人緩緩相行到偏僻的岔路口,主人便與賓客們絮絮道別。輕疾的馬車在原野中奔馳,于習習和風中飛逝而去。這時候,主人的心情才從忙碌中慢慢平息下來,孤身一人往回邁著游蕩不定的步子。遠處,零零馬鞭聲還隱隱在耳,引頸眺望遠去的友人們,作者心中不禁生出了孤零之感。這一大段平實而沉穩的敘述,寫出了支遁回憶友人離去的摯真情感。作為東晉時期具有名士風采的高僧,支遁有著許多過往甚密、披襟致契而結為知音的群儒好友。據《晉書》卷七十七《何充傳》載,何充“性好釋典,崇修佛寺。供給沙門以百數,糜費巨億而不名也。親友至于貧乏,無所施遺,以此獲譏于世”。支遁能與這類同道友人相聚一起,縱橫清談,自然是其樂融融。然而大家都在頃刻間全部離去了,辭別后的失落之情自然會充溢于詩人內心深處,“悵恨孤思積”也便是言出了純真了。
然而支遁畢竟是位篤情于虛寂之境的一代名僧,所以詩中轉而嘆道: 形身本非我之所有,在我的精神之中,萬物早已是一片虛無,而我無形之形的內心是與萬物適然一體的,又有什么孤寂可言呢? 有了這種悟覺,自然也就能靜心歸于虛房,平心靜氣地去探究萬物的性空本質,玩味幽深玄妙的佛學經義。作者雖非形游于世間,但禪悟中所得的歡愉之情境,卻能使其悠然釋懷,恬然自得。
上一篇:禪詩《入龍丘巖精舍詩》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八功德水》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