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是南宋的著名抗金將領,錚錚鐵骨的民族英雄。他既善打仗,也工詩詞,可惜他的詩詞流傳下來的不多。這首慷慨激昂、充滿愛國熱情的詞,約作于南宋初年。當時他受命率師屯戍軍事重鎮江州(今江西九江),正規劃進軍中原,收復北方失土。此詞可能是他在江州倚江憑欄時所作,表達了他的盡驅金國侵略者,“痛飲黃龍”的心愿。在此以后,岳飛出兵一舉收復襄陽六郡,登上鄂州(今湖北武漢)黃鶴樓,也曾寫過一首《滿江紅》,其中有“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等句子,與這首《滿江紅》表達了相似的意思。把兩者對照起來看,那么對岳飛當時的思想以及寫作的歷史背景當可看得更清楚。近年來,有人提出了《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否為岳飛所作的疑問,甚至于把它的著作權歸之于明人王越,但是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因此我們仍認為此詞為岳飛所作。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之作,反映了當時所有正直的中華兒女的心聲,是那個時代要求抗敵復國的最強音,一直為人們傳唱不衰。特別是當外敵入侵、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更成為激勵人們的戰斗意志、號召人們奮起殺敵的響亮號角。
全詞聲情激越,音調鏗鏘。上下片皆用仄韻以充分表達這位愛國將領的激烈情懷和雄威的氣概。上片一開始,即下了感情濃郁、音調高昂的“怒發沖冠”四個字,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情緒引向高峰。這四字,源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作者對金兵侵擾中原,到處燒殺擄掠的罪行感到無比憤怒,對朝中的當權人物只求偏安江南,不圖恢復中原的作法也惱恨異常,一股久久郁結于心的感情激流,不覺沖決而出。此四字下得突兀,然非此四字不足以宣泄作者無法遏止的憤激之情,它起到了領起全詞的作用,并為全詞定下了悲壯的基調。
上片寫景與抒情并舉,寫景是為了抒情,景語也即情語。作者在疾風急雨之后,來到江邊,憑欄向北眺望,只見“故宮離黍”,“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胸中熱血沸騰,于是一股忠憤之氣,噴薄而出。“仰天長嘯”,豈僅僅是發泄他的郁抑不平之氣,主要是對壯志未酬的感嘆,更是抒發他“氣吞胡虜”的雄心,也即豪雄的“壯懷”。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自痛功名未立,其中有對自己鞭策之意,也反映了對朝廷的不滿之情。時岳飛大約三十歲左右,“三十”是個約數。“功名”不是我們平常說的官職名位,而是指功業,具體指抗金復國的大業。“塵與土”,微不足道也。岳飛多年來,櫛風沐雨,轉戰南北,夢寐以求的就是擊退金兵,完成國家統一大業。但是至今收復失地不多,最終趕走敵人還不知在于何年何月,因而不免為之痛心疾首。接著作者進一步告誡自己,并喚醒天下血性男兒: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杜甫《蜀相》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句,表達了千古英雄的無窮遺恨。岳飛知道當時朝廷中有一批人畏敵如虎,為了安享富貴,情愿向金人屈膝求和,偏安江南。因此,要求出師北伐,收復失土,會遇到許多阻力。但他決不肯就此罷休。這幾句話表明,他決心趁年輕有為之時出師奮勇殺敵,報效國家;同時也期望天下一切愛國男兒,與他一起共雪國恥,不要讓大好年華虛度,遺憾終生。岳飛是把個人的志愿與國家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紹興四年(1134),他向宋高宗上了一道《乞復襄陽札子》,進行了第一次北伐,收復了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又進行了第二次北伐;紹興七年(1137),他再上了一道《乞出師札子》,向宋高宗詳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提出了大舉北伐、滅亡金國、迎回欽帝(時徽宗已死北方)、收復中原失土的宏偉計劃。可惜宋高宗怕“徽欽既返,此身何屬?”(明文徵明語)竟不見用。
下片運轉筆鋒,直接抒寫他的壯志,情詞慷慨。換頭一開始就扣人心弦: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感情熾熱、強烈。“靖康”是宋欽宗趙桓的年號。靖康元年(1126),金人大舉南犯,汴京(今河南開封)淪陷,徽、欽二帝同時被擄;第二年又被劫去北方。這是國家民族的奇恥大辱,岳飛耿耿于懷,把為國報仇雪恥看作自己的職責,一日未滅亡金國,收復失土,一日不安。這四句與上片緊相呼應,同時引起下文,使全詞渾然一體。“駕長車”三句,表示消滅敵人的決心。“長車”,戰車; “賀蘭山”,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宋初屬西夏國土,這里泛指極北之地,也即金人巢穴之所在。這一句化用唐姚嗣宗“踏碎賀蘭石,掃清西海塵”的詩句,表示要把金人趕回北方,并搗毀其巢穴。緊接著的兩句中的“胡虜”、“匈奴”也指金人。據史載: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后,屠殺人民,任意虐殺朝廷大臣;退出后,又將徽、欽二帝擄去,皇后、皇太子、諸親王、妃嬪、官吏被擄共千余人,皇宮中的珍物、寶器、圖書等均被劫,“府庫蓄積為之一空”。金人所到之處,“殺戮生靈,劫掠財物,驅擄婦人,焚毀房舍產業”。岳飛具有極強的“忠君愛國”思想,也極愛護百姓,他所率領的軍隊“凍死不折屋,餓死不擄掠”,對于金人的暴虐罪行,他怎能不恨之入骨,而欲“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呢?!
此詞最后兩句,表示要掃清胡虜,使山河重光,然后朝見天子。紹興九年(1139)正月,宋金又一次達成所謂“和議”。宋高宗對此大事吹噓,岳飛卻寫了《謝講和赦表》,對和議深表不滿,說“臣愿定謀于全勝,期收地于兩河,唾手燕云,終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顙以稱藩。”一片丹心,真可與日月同光。然而“忠勛翻見遭殺戮”,(明邱濬語)當岳飛郾城大捷、正思乘勝渡河之時,竟在一天內接到朝廷發出的十二道金牌,被召回京,使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回京后不久,又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于風波亭,造成我國歷史上一大冤案,令全國人民痛心。
這是一首弘揚中華民族正氣的、氣勢磅礴、風格豪邁的詞作。
岳侯,忠孝人也……作《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閑白了少年頭”,足以明其心事。(《歷代詩余》卷一百十七引《古今詞話》)
上一篇:《滿江紅·柳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滿江紅·辛棄疾》原文與賞析